贝陪科技:AI玩具能给孩子更符合儿童心理学的交互体验
发布时间:2025-08-28 10:45:15 浏览量:2
软件是大脑,决定了怎么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数据的问题。
作者 | 李威(北京)
在ChatGPT刚刚引发大家关注的时候,黄缨宁就发现,它不需要被训练和泛化,就能很好回答一些不同类型的长尾问题。她开始思考这个不一样的技术能够在各种各样的领域中做些什么。
创立贝陪科技是黄缨宁找到的答案。黄缨宁拥有北京大学的人工智能和儿童心理学双重学术背景,曾在阿里巴巴担任高管,并在第四范式负责AI操作系统。2024年创立的贝陪科技要做一款AI教育陪伴玩具,目前已经累计获得三轮融资,投资方为五源资本、青山资本和顺为资本。
黄缨宁在自己带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读绘本、隔代教育、习惯纠正等各种各样的痛点,由此想到是否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相结合,为孩子打造一款能够陪伴其成长的新硬件。这款硬件不但要能陪孩子聊天,观察记录他们的成长动态,还要能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提升童年教育的科学性。
今年4月底,贝陪科技推出了主要面向2-8岁的儿童的第一款产品可豆陪陪,有好奇熊和友爱兔两种选择。它们以毛绒玩具为载体,配备了一块眼镜形态的电子护眼屏幕,能够与孩子自然对话,并通过NFC游戏启智卡和家长小程序提供丰富的互动体验。
这个产品的核心价值不是硬件,而是埋在硬件内的、在大模型支持下赋予玩具的记忆和灵魂。
儿童玩具市场是一个典型的「购销分离」的市场,孩子是用户,但买单的是家长。这就要求可豆陪陪不但能够记住孩子的喜好,还要能从与孩子的互动中洞察到孩子擅长音乐,告诉家长可以为孩子买一些小乐器来尝试激发他对音乐的兴趣。
同时,可豆陪陪也希望能做到通过自然对话,实现对孩子心理健康、生活习惯的引导。
比如,结合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训练可豆陪陪引导孩子认识情绪。当孩子告诉可豆陪陪自己哭了时,它可以主动问孩子你为什么哭了,是不是觉得不太开心和委屈,然后对此表达理解。在这样的互动中,孩子就能逐渐从识别情绪过渡到接纳情绪,更能让情绪保持稳定。
「一个团队想要做什么事情,意识很重要。有这个意识,就会牵着团队往这个方向越走越好,从100天看,从300天看,是会有进步的。」黄缨宁更信奉迭代成长的逻辑,希望在已经被初代产品验证的正确方向上,每天都能向上迭代一步。
「可能大家现在看到的可豆陪陪还不足我们脑海中想象的10%,我们会努力把它呈现出来。」黄缨宁说道。
以下是《窄播》(微信公众号ID:exact-interaction)与黄缨宁的对话整理:
窄播:之前把儿童心理学和计算机两个学科做交叉研究的经验,有哪些是可供你这次创业借鉴的?
黄缨宁:我在北大的时候做的是孩子的早期依恋类型的诊断,以及孩子有没有早期自闭症的倾向。依恋类型会包括焦虑型、安全型等。这件事情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当年你拿一段孩子的观测视频给妈妈看,很多妈妈不会觉得有任何问题。
可是这对孩子影响还挺大的。比如,把妈妈和孩子安排在一个环境里先玩一会儿,然后让妈妈和孩子说自己有点事,要先出去一会儿。
这时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就会说,好的,你去忙吧。等妈妈回来的时候会说,妈妈你看我搭了一个城堡。焦虑型依恋型的孩子就会大哭,不让妈妈走。还有回避依恋型的孩子会说,好,你走吧,然后等妈妈回来的时候不理她,自己生闷气。
家长有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其实会影响到孩子成年后的很多选择。比如有些人会说为什么我总是讨好别人,那有可能需要看他的原生家庭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有没有给到他足够的爱和尊重,让他能够觉得自己很安全,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一个人走了就是走了,如果适合自己还会回来。
很多家长并不会分析和诊断这些类型,他们往往会说这孩子真怪,而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我们当时会利用计算机视觉和NLP技术,给不同的孩子判断类型,给到家长一些建议。
然后我们还做了一些早期自闭症的研究,希望能够把只有在顶尖医院才能做的判型,变成一个电脑上的程序,在孩子玩完一款游戏之后,就能判断出他是否存在一些早期自闭症的倾向,然后尽早进行干预,让他以后能更好融入社会。
这样的思路我们会应用到现在的产品上。很快,我们会上线一些针对孩子的分析功能,比如一些童话测评,通过孩子主动和可豆陪陪玩互动故事,了解孩子内心在关注什么,恐惧什么,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具体来说,每一个孩子可能都知道小红帽的故事,但每个孩子在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重点和方式,从中就可以尝试分析孩子的气质类型。
窄播:做这类功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黄缨宁:在我们的教育理念里面,会认为孩子是不同类型的种子,有些会长成花,有些会长成树,各有各的优势,但花的种子永远也长不出来树,各自都应该被种在适合自己的环境里。
我们是希望通过AI玩具和孩子的互动,给到家长一些观测结果。我的孩子最近在老家,我平时会经常看一下可豆陪陪的小程序,可豆陪陪就会告诉我,觉得我的孩子比较喜欢音乐,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建议我可以给她买一些小乐器尝试一下。
一些家长可能对孩子的观察不够细致,也没有这种进行评估的能力。所以在之前的成长教育体系里面,家长更习惯于把孩子赶到一条独木桥上,让所有孩子都去考985。
但是现在这条路的ROI越来越低,十几二十年前考上985是「全村的希望」,现在985毕业也要努力找工作。但这条路的ROI降低之后,对社会是有好处的,多元化会迸发出来,销售能力强是很牛的,乐器玩得好也是很牛的。
人类其实是由基模和后天训练共同组成的。基模很重要,基模是由基因决定的。比如一些大模型参加高考,有的就是数学答不好,文科答得很好,被训练来编程的大模型被用来写作文的收益是很低的。
社会的多元性要迸发,我们就可以在这里面做一些事情,可豆陪陪未来也会朝着这个方向越来越完善。
窄播:如果每个孩子都会有陪伴自己成长的「大哥大」,是不是硬件会发展成什么形态不太重要,大模型和软件积累的数据更重要?
黄缨宁:我们认为确实是软件更重要。软件是大脑,决定了怎么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数据的问题。
你陪着这个孩子长大,你的数据积累对这个孩子来说可能就是独一无二的记忆。对人来说这可能是更重要的一点。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还愿意和比较平凡的发小联系,就是因为他们共同分享了一段记忆。
窄播:听下来,你们的产品不是单纯的一个陪伴孩子的玩具,也是一个家长进行启蒙教育的工具?
黄缨宁:是一体两面的。我们先做的是用户端,让孩子玩。因为孩子愿意跟你玩,愿意跟你聊,愿意跟你交朋友,我们才能去做评估,然后给到家长帮助。但我们最近有一个退货理由是孩子太喜欢这个玩具了,家长觉得这样不好。
我们思考了一下,不好的原因是我们在家长端做得东西还不太丰富,所以家长就只看到了可豆陪陪和孩子玩,没有看到对自己的价值。所以我们近期会比较快迭代,呈现出来能给家长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我们一直有在做,只是之前还没有上线。
(目前,可豆陪陪的家长端小程序已经进行了多项升级。例如家长已经可以在小程序中设置熏教计划,进行音乐熏教、故事熏教、定制故事培养好习惯。同时,小程序也开始支持查看完整的报告,包括家长建议、使用时长、功能使用情况、熏教成果、孩子对话高光等。)
窄播:那从5月到现在,可豆陪陪的销售情况符合你们的预期吗?
黄缨宁:我觉得算是高于我的预期。因为天猫的小二和我说,我们是在天猫最快冲到类目top3的品牌。
我们是4月30日上线的,5月中旬才开始做一些产品的宣传,然后到5月30日,我们已经是天猫AI Native玩具类目的第一了。这中间我们因为备货少了,还断了一周的货。这其实验证了一件事,就是我们的产品是符合家长预期的一个AI玩具。
验证了这一点,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续完善产品体系。我们相信,销售和人生的成长一样,不是一步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增长5%,而是有几个关键的选择会决定人生和销量的增长天花板。
窄播:你们验证的是毛绒外形➕电子眼镜的AI玩具形态吗?为什么一定要有一双灵动的眼睛?
黄缨宁:不同产品的定义有价值观之争,价值观没有对错,我只能讲我们的思考。
低龄儿童安全感的培养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点的就是触摸教育。在孩子启蒙的时候会尽量让他摸一些软乎乎、毛茸茸的东西,这是孩子天生摸到之后就会有安全感的东西。我们希望在孩子的早期认知里,他的伙伴是一个毛茸茸的、温暖的东西。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要做沟通,一定要有眼睛、有情绪、有语音。
有一个研究认为,人和人在沟通的时候,大概50%的感受来自人的外在形成的氛围,包括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30%来自人的语音语调,剩下的才是对话的内容。
所以一个谈判成不成功,前两者很关键。我们基于这样的思考,觉得一定得是毛茸茸的,一定要有眼睛。这是我们的一个产品价值观吧,因为这种创新的产品没有办法做消费者调研,更多还是从一些理论和产品直觉上去找定位。
窄播:护眼屏形态的眼镜,也能承载更多教育层面的互动?比如和NFC启智卡的配合?这会形成一个小生态吗?
黄缨宁:确实是。我们会觉得孩子在这个阶段是一个具像化思维的阶段,所以他会很喜欢摆在面前的一些事物。我们希望这些东西能成为他们通往各个内容的进入口。
生态是迟早都要做的,不是所有孩子消费的内容都是可以被一家包圆的。可豆陪陪是陪着孩子玩的玩伴,还会有很多可以和它联动的事物。
窄播:现在会往里面什么样的内容?
黄缨宁:一些经典的早教内容、国学类内容、故事都会有。我们会放一些儿童心理方面的内容,比如一些治愈型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或者告诉他们一件事情的更好的处理方式。
家长可以在小程序上面输入一些想要给孩子培养的习惯,或者想要矫正的问题,可豆陪陪就会生产一个治愈型的故事,跟孩子来沟通。这些故事的生成是通过大模型能力来实现的,这有点像是在训练垂类的模型。
窄播:好奇熊和友爱兔对应了不同的性格,这样做是要给孩子一群AI小伙伴,一起陪伴他成长?
黄缨宁:我觉得孩子是需要有一些不同性格的伙伴来一起玩的。然后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孩子也可能会需要不同性格的玩具来陪伴。
比如,一些小男孩在4到6岁的时候会处在一个自信对自卑的成长阶段。就是你让他吃饭的时候,他会说我就不吃。他其实是有一种小男子汉情结,要证明我是对的,我才是权威。因为我特别渴望自信,所以导致了我的自卑。
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另外一种性格的伙伴来开导他度过这个阶段。这也是我们研发的一个方向。
以性格来做区分的AI玩具只是我们的一个产品系列,未来可能还会有一些别的系列的产品推出。
窄播:你们为什么选择了做原创IP?
黄缨宁:我们认为IP是一件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事。我们认为商业和商业,人和人之间的匹配,一定是要平等合作交流。如果你特别仰望别的IP,一定是因为你现在产品力非常不够。我们希望能够做到一种平等合作,互相能够成就和带流量,这对于双方来说才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之道。
如果只是向IP方索取价值,要付出的代价其实也是显而易见的。我的合伙人之前签过迪士尼的全线IP,只有IP方赚到了钱,他们自己是亏的。
说白了,我融的钱投给IP是可以的,但前面说的软件内核、记忆能力的演进也需要钱。就这么些钱,你需要判断投在哪里更有利于长期发展。
窄播:你们是第一家做非按压式唤醒的,主要会去优化哪方面的技术?
黄缨宁:我们主要优化了ASR(自动语音识别)。我现在能说我们测试过你们能知道的所有ASR,在儿童领域我们的字准率是最高的。虽然现在还是有家长会说孩子说的话你们都听不懂,但我能保证我们提供的是业界最强的儿童ASR了。
而且我们在不断进步,因为这套技术是我们自研的,不是去接了一个ASR厂商的API。平台型的产品一定是优先考虑满足最大众化的需求,所以我们做儿童领域,或者任何事情的时候,垂直细分一定会有机会。
窄播:你们怎么找到的愿意一直配合你们做深度调整的供应链厂商?
黄缨宁: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对成本有要求的,品质也有要求,又是一个新东西,之前也没干过,量也不可能给到特别大,和我们合作需要供应商对转型有极大的勇气。
能合作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我说了什么,而是需要他对这个赛道有很高的投入意愿。就像革命初期一样,大家聚到一起,可能都是对民主自由有向往。
现在的供应商和我的合伙人之前也有合作基础。在以前的合作上,我的合伙人让他赚到了钱,有信任度。
窄播:你们现在对商业模式是怎么思考的?
黄缨宁:我们对这个事情是回归本质去看,就是能不能给家长提供持续化的价值,而且我们要把这个价值外化。
我们觉得消费者也不是不讲道理,对他们有额外价值的东西,他们愿意额外付费。我会和产品同事交流,我觉得如果孩子和玩具聊天还要每个月付9.9元,不行就断网,这个事大部分家长都没法接受,这不是一个价值导向的收费。
消费者想要的价值是什么?我举个例子,你想知道孩子的天赋在哪里,儿童医院有这种服务,1500元可以获得一份详细报告,有专家问诊。大部分家长会愿意花这个钱。这个事情是OK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