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抗战中的少年儿童红色故事辑(6)|| 朱德儿童团:红色革命根据地少年英雄的成长轨迹

发布时间:2025-08-27 17:55:00  浏览量:2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14年抗战岁月中,广大少年儿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党的领导下, 广大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儿童团组织,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等青年组织,受党的委托,直接领导抗日儿童团及其儿童组织的工作。除抗日根据地外,大后方的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也纷纷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同样是宣传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天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了解抗战时期少年儿童的故事,学习他们爱国奉献的精神,对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区红色革命根据地、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晋东南武乡县,“朱德儿童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诞生,儿童团团员们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历史回顾

朱德儿童团的故事

朱德儿童团的前身是王家峪儿童团(以下简称“儿童团”)。

1937年9月,时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八路军东渡黄河,建立起华北抗日根据地,总部设在太行山腹地武乡县的王家峪一带。随着工、农、青、妇等抗日组织的建立,儿童团很快建立起来,共有52名团员,分成4个小队。

儿童团成立后,儿童团团员们工作非常活跃,他们站岗放哨,盘查行人;送信带路,侦察敌情;拥军优属,支援前线;唱歌跳舞,大搞宣传;防敌防特,保护治安;当小先生,给群众讲抗日救国的道理,等等。他们还在全县儿童团操练防空大检阅中获得第一名。

1939年10月,八路军总部移至王家峪落凤坪。儿童团团员们不放一个可疑的人进村,还抓住一个离村多年的大汉奸。一个叫任二孩的儿童团团员不慎被敌人抓去,敌人把他打得死去活来,他也没有说出半句儿童团的真实情况,最后还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八路军首长十分关怀儿童团团员们的成长。左权同志曾亲自给儿童团团员的作文改过错字。朱德同志了解到部分儿童团团员不爱学习的情况以后,于1940年5月回延安前夕,特意给儿童团写了“斗争和学习缺一不可”的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儿童团团员们。

在1942年秋天的反“扫荡”中,儿童团与八路军一起英勇斗争,他们牵走鬼子的马,把喝醉的鬼子扔进枯井里。儿童团团长李克元为了掩护民兵队长,年仅16岁的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鬼子占领武乡县重镇蟠龙镇后,儿童团团员们帮助大人“坚壁清野”,使敌人来了吃不到粮食,找不到水。他们还写了100多条标语,乘夜贴到敌人的炮楼上。在八路军攻打蟠龙镇时,儿童团团员们又到野战医院去送水送饭,看护伤员,受到了表扬。

1944年“四四”儿童节,武乡县东部山区儿童团在蟠龙滩上进行全区军事大表演和歌咏大比赛,王家峪儿童团双双获得优秀,区长宣布命名王家峪儿童团为“朱德儿童团”,并将一面印有“朱德儿童团”金字的大旗授予儿童团。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中国少年先锋队大全》)

星火代代传

在山西省武乡县,“红星杨”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汇。这里的宾馆、饭店、旅行社等,很多都是以它命名。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朱德离开太行山前,曾栽下一棵白杨树,并把一颗红星埋在树根下,此后红星就长在了树枝中。人们发现,掰开这棵树的一段树枝,其断面竟呈现红色的五角星模样!这棵“红星杨”所承载的红色精神,深扎在武乡百姓心中。

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精心打造了大型儿童剧《红星杨》。该剧以朱德儿童团为原型,以朱德同志亲手栽培的红星杨为意象背景,通过当代少年"梦回太行"与当年儿童团团员共同抗战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当年儿童团团员机智勇敢,锄汉奸、打日寇的历史,启发当今的少先队员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思考和珍爱。

儿童剧《红星杨》剧照

2024年“六一”前夕,新落成的武乡县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迎来不少前来参观的少先队员。他们纷纷被一名特殊的“讲解员”吸引——这名身着八路军军服的“讲解员”,其实是一个虚拟数字人,名字就叫“红星杨”。“红星杨”是该馆借助数字化手段研发的红色文化数字化系统,参观者可以通过与其对话,了解武乡红色历史。

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强调,要“深植红色基因的种子”。抗战时期的少年儿童组织正是最生动的教材,广大少先队辅导员可以以此为纽带,用“童言童语”给少先队员讲好党史、讲好少年英雄的故事,引导新时代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