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真的没必要太尊重你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5-08-27 10:36:02  浏览量:3

我们这一代父母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视尊重孩子的。我们认为“尊重”才能让孩子更自信,更具备自立自主能力,有利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稳定的家庭关系。

然而,随着孩子们的长大,我们发现,尊重换来的结果似乎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朋友是一个非常重视平等和尊重的家长,从穿衣吃饭到兴趣班选择,事事征求孩子的意见,倾听孩子的想法,然而最近却陷入了“尊重”带来的困扰中。

10岁的孩子越来越任性,凡事必须说的算,玩手机父母不同意,就大喊"你们不尊重我!",不想学习被父母批评,就大喊“不民主”。而且孩子也越来越自私,只想着自己,从来不管别人的感受。朋友无奈地承认:"我以为尊重会让他更独立,没想到却养出一个自私的小霸王。"

朋友并非个例。很多尊重孩子的父母发现:尊重不但没有换来孩子的自立和成长,反而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懂事,甚至开始挑衅父母的权威。

难道说尊重孩子是错的吗?

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吵到别人,家长不仅不制止孩子,还说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

吃饭的时候,孩子将喜欢吃的菜放在自己的面前,还不允许别人吃,家长认为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

尊重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尊重毫无边界,没有底线,让孩子成为了霸道不讲理,自私自利的人。

很多家长都将无底线地退让当成了尊重,结果换来了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得寸进尺。最终让孩子失去规则意识,横行霸道,刁蛮任性。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6岁前的孩子需要通过清晰的规则来建立安全感。如果父母一味"尊重"孩子的选择,甚至允许他们打破基本规则,孩子会误以为世界该围着自己转。比如,允许孩子因"不想起床"而逃学,他会认为规则可以随意践踏。这种教育下成长的孩子,进入学校或社会后,往往难以适应集体生活,甚至因缺乏边界感而屡屡碰壁。

孩子遇到难题就放弃,父母立刻说"不想做就算了";孩子与同伴冲突,家长马上出面"维权"。

当妥协被当成尊重,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受压力的韧性。最终拥有一颗“玻璃心”。被过度"尊重"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因小事崩溃,职场中稍遇批评便认为"被针对"。

当父母过度强调"你的感受最重要",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例如,全家出游时,孩子因"不喜欢"而要求所有人更改行程;父母生病时,孩子仍吵闹着要陪玩。这种单向的"尊重",实则是纵容孩子漠视他人的需求。孩子长大后,人际关系往往充满矛盾,因为他们从未学会共情与妥协。

父母能在亲子关系中意识到尊重的重要性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但真正的尊重并不是单向的,也不是放任,而是在引导中赋予孩子有限的自主权。

1、树立权威

尊重不是对孩子低三下四,放任无底线,不是允许孩子对父母蛮横无理,而是既给予温暖支持,又保持清晰的规则。必须让孩子明白父母对孩子尊重的真正含义,知道父母的界限在哪里。

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再尊重也要有底线,也要让孩子的行为保持在父母设定的框架内,千万不能越界。

在有些事情上,父母决不能给孩子决定权,但是可以保留选择权,既让孩子感受到自主性,又明确了不可动摇的底线。

3、用"非暴力沟通"代替迁就

父母越迁就,孩子越得寸进尺,到最后孩子就会变得霸道蛮横,一旦父母不能满足自己,就认为父母不尊重自己,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不必强硬压制,但也不能妥协。可采用"共情+坚定"的回应,既承认孩子的情绪,又坚持原则。

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尊重孩子的本质,是帮助他们成长为能适应社会、尊重他人的独立个体,而非将家庭变成无限包容的温室。

父母的爱,应当像园丁修剪树木——既给予阳光雨露,也敢于剪去歪枝。唯有在尊重与引导之间找到平衡,孩子才能真正学会自由与责任并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