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黏妈”和“不黏妈”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很大,妈妈别不重视!

发布时间:2025-08-26 03:55:00  浏览量:4

孩子现在黏你的每一秒,都是他未来幸福的筹码。

前几天,闺蜜向我吐槽她家儿子:

“我家这孩子都快3岁了,还像个‘狗皮膏药’似的,我走到哪儿就跟到哪儿,真是愁死人了!”

下班回家,饭还没吃上一口,他就坐到我怀里,让我给讲故事、陪玩;

上厕所门刚关上,他就在门口哭喊着拍门要我出来。”

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困扰,孩子太黏人,自己快被孩子“烦死了”。

其实,孩子黏妈妈的时间非常短暂,但这段时光却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也有一个粘人的孩子,那么要恭喜你!被妈妈'烦'大的孩子,人生早已赢在起跑线。

01

黏妈的孩子,安全感足,决策力强

粘妈妈的孩子,说明TA与你已经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知道妈妈无论何时否会支持自己,所以敢大胆做事,也敢坚定做出选择。

心理学中的 “依恋理论”指出:

童年时期与妈妈建立 “安全依恋” 的孩子,会形成 “内在安全基地”,他们相信自己是被爱的,这种信念会让他们在面对选择时更果断、更自信。

而 “不黏妈” 的孩子,很多是因为早期的需求长期得不到妈妈的回应,甚至被妈妈呵斥否定,被迫学会 “不依赖”,他们容易自卑焦虑,遇事缺乏果断决策的能力,因为他们从小没有 “被支持的底气”。

有位网友分享:

“小时候妈妈总对我的亲近表现得很不耐烦,还说‘你要独立,别总黏着我’,慢慢地我不敢跟她提需求,做事也缺乏自信。现在工作了,领导几次想让我负责项目,但我总是怕做不好,犹豫不决,因此错过很多机会。”

这种 “决策恐惧”,很大程度上是童年时期 “安全感缺失” 的后遗症。

02

黏妈的孩子,抗压能力更强,敢于尝试

李玫瑾教授曾说:

“孩子早年的情感需求,就是未来的心理资本。”

那些在幼年时期从父母那里获得充足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后面对压力和挫折,会能更加乐观。

网上有个热门问题:“小时候很黏妈妈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

一个网友分享的故事获得高赞:

他说自己小时候是妈妈的“小跟班”,每次害怕、受挫哭泣的时,都特别粘妈妈。有次邻居奶奶看不下去,提醒妈妈男孩太粘人,长大会没出息。但妈妈却一直鼓励我、理解我,接纳我,给我足够的安全感。

如今30岁的他成了创业公司CEO。每次遇到困难,我都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相信会有人给予支持,更加勇于突破和创新。

孩子黏妈妈不是 “没出息”,而是在储存 “一生的心理能量”,这种能量,会悄悄拉开他们长大后的差距。

而从小被父母批评 “太娇气”、习惯压抑情感的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容易陷入消极、自我否定的状态。

03

黏妈的孩子,情绪管理更好,情商更高

“当孩子哭闹时,你回应的态度,决定了他未来表达情绪的方式。”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

黏妈的孩子在童年时期,情绪得到过妈妈的 “看见和接纳”,他们哭的时候,妈妈会抱他们;他们生气的时候,妈妈会听他们说原因。

这种情绪被接纳的经历,会让他们长大后更懂如何表达情绪,如何理解别人的情绪。他们更容易成长为性格开朗、善于表达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能够清晰地传递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性格富有张力。

而孩子粘妈妈时, 情绪没被接纳,哭的时候被骂 “娇气”,生气的时候被说 “不懂事”,他们慢慢学会了压抑情绪,长大后要么变得冷漠孤僻,要么一点小事就爆发逆反。

有位网友说:

自己小时候黏妈妈,每次不开心,妈妈都会耐心听她说。现在她工作了,同事都说她‘会说话’,情商高。

“我知道什么时候该安慰别人,什么时候该倾听。这其实都是小时候妈妈教我的。”

情绪管理不是 “不发脾气”,而是 “懂表达、会共情”,而这种能力,正是从童年时期 “黏着妈妈表达情绪” 开始培养的。

04

黏妈的孩子,社交能力更强,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

“所有的关系都是亲子关系的投射。”

这句话,揭示了童年亲子依恋对未来各种关系的深远影响。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发现:

有安全依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会不安,但母亲返回后很快能被安抚,继续探索和玩耍。这些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很多人觉得黏妈的孩子离不开妈妈,长大不会社交, 但恰恰相反,孩子从小黏妈妈与妈妈建立的亲密关系,是未来社交的基础。

他们能在妈妈给予及时的回应与安抚中,学会如何信任别人、如何分享、如何关心别人,这些能力会转移到与同学、朋友的关系中,让他们更容易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而那些从小不被允许 “黏人”、被迫过早独立的孩子,成年后可能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疏离或回避。在性格上也容易表现出孤僻、冷漠,习惯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提到,有位来访者从小被父母要求 “不要总是缠着大人”,长大后他谈了几次恋爱,每次当关系进入亲密阶段,就会不自觉地想要逃离。同时在日常社交中也很难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性格上显得独来独往。

这是因为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让他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在于他人的交往中,也习惯封闭自我来保护自己。

“被爱过,才会爱人”。

05

写在最后

西尔斯医生说过:

“孩子终会长大,不再需要你的怀抱,但永远不会忘记你给过的温暖。”

孩子黏妈妈,不是没出息,而是在储存爱和能量。

当你耐心回应他们的黏人,接纳他们的情绪,支持他们的选择,你其实是在给他们 一生的心理底气。

所以,当你的“小尾巴”又跟在身后时,黏着你要抱抱时,别急着推开他们;

当他跟你说 “妈妈,陪我玩一会儿” 时,别不耐烦;

因为你今天给他们的 “黏人的时间”,会变成他们明天面对世界的勇气和力量。

大家好,我是有游有谋育儿的作者和顺妈,985儿童心理学硕士,家有小学姐姐和和+幼儿园弟弟顺顺,孩子教育、自我成长两手抓的学习型妈妈。分享“亲子游”“育儿谋”,专注于亲子育儿、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领域。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