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儿童网红”批量生产?莫让童真沦为流量牺牲品

发布时间:2025-05-13 14:36:49  浏览量:5

文丨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涌现出大量以“记录萌娃日常”为名的账号。《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看似天真烂漫的内容,有不少是家长与MCN机构精心策划的“剧本演绎”——从人设打造、脚本设计到流量变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商业流水线,实现“儿童网红”批量生产。

家庭记录孩子成长瞬间,分享亲子乐趣,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分享的目的不再单纯,孩子的形象和生活被精心策划和过度消费,这事就变味了。

从定制人设到流量游戏,MCN机构如同流水线上的“设计师”,依据孩子的外貌、性格等特质,量身定制“吸睛人设”。活泼的孩子被贴上“小太阳”标签,内向的则包装成“高冷学霸”,甚至让孩子模仿成人语气、表演夸张进食等,只为博眼球、赚流量。签约后的儿童被套用固定脚本模板,追热点、蹭话题、强化反差感,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情植入广告,实现商业变现。当孩子们被设定特定人设、重复拍摄脚本化内容,甚至需要配合家长和机构参与高频度的视频产出时,那种原本自发的“生活记录”便开始转向为“商业表演”,孩子们也将不再是自由玩耍、自然成长的个体,而是被贴上标签、被设定行为模式的“产品”。

更有甚者,一些MCN机构为了吸引更多家长入局,大力鼓吹“快速涨粉”、“轻松变现”的神话,甚至教授家长如何套路化引流。这种有违商业伦理的诱导,不仅可能让家长们付出高昂的费用,更可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商业链条上的一环,一步步将自己的孩子推向过度商业化的漩涡。

“儿童网红”制造流水线的背后,是对儿童权益的侵害。长时间的高强度拍摄、刻意的表演,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过度商业化的人设打造,也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功利,扭曲其价值观。

可以说,“儿童网红”制造流水线的出现,是流量经济下畸形发展的产物。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绝不能让童真沦为流量的牺牲品。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规范MCN机构的行为,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和行业规范,对违规机构进行严厉打击。平台方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内容的审核,避免过度商业化和低俗化的“儿童网红”视频传播。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比流量和利益更重要,不要被一时的利益冲昏头脑。

而当我们刷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萌娃”视频时,或许也该停下点赞的手,追问一句:那些镜头前的孩子,是否正在被迫“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