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宣传周】亲子沟通:用暖心话语系紧亲情纽带
发布时间:2025-05-12 19:17:50 浏览量:3
在家庭教育里,亲子沟通至关重要,它借助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使家长与孩子相互了解、情感交融。良好的亲子沟通既能增进亲子感情,帮助孩子释放压力、调适心态,又能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情况,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
可当下,仍有部分家庭在亲子沟通方面存在问题,一些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以下,我们一起通过三个案例来看看如何在亲子沟通中避免误区,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模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案例一
倾听要认真,绝不要敷衍
儿子:“爸,我周末要参加校队的足球比赛,我是我们队的守门员。”(儿子兴高采烈地和父亲说这件事)
父亲眼睛看着电视:“我听着呢,你继续说。”
儿子:“老师说家长最好能参加。”
看到父亲一直在看电视,儿子又问道:“爸,您在听我说吗?”
父亲视线依然停留在电视上,回答道:“我在听你说的每句话。”
儿子:“您在骗人,您根本没有在听。”
父亲:“我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听你说话。你继续。”
儿子:“算了,不和您说了,球赛也不用您参加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积极倾听的重要意义。
当父亲在与儿子交流时,如果他眼睛盯着电视,虽然口头表示在听,但这种分心的状态会使儿子无法感受到父亲真正的关注。孩子在分享重要且令自己兴奋的事情时,需要的是父母全身心的投入,以确认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得到尊重。父亲这种敷衍的态度导致儿子对沟通失去信心,最终放弃与父亲继续交流,严重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共享。
相反,如果父亲能积极倾听,将视线从电视上移开并全神贯注地倾听儿子说话,就能让儿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话语被父亲接收和重视。同时,父亲赞许的语言很好地增强了儿子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极大地促进了良好沟通效果的达成,为父子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积极的氛围。
合理的做法:
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和父亲分享时,父亲应该立刻将视线从电视上移开,全神贯注地看着儿子,认真倾听他说话,给予积极的回应,比如:“哇,这真是太棒了!你当守门员一定很厉害。爸爸一定去给你加油。”
案例二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圆圆气呼呼地抱怨:“妈,你把我的拼搭玩具放哪儿去了?害我都找不到。”
“你气什么气,自己乱放,还来问我。”母亲的回答让原本就因为找不到拼搭玩具而着急的圆圆更难过了。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这一原则在亲子沟通中至关重要。
当孩子带着情绪表达诉求时,如果家长直接处理事情而忽视孩子的情绪,那就很容易事倍功半。就像圆圆找玩具这件事,当母亲一开始说“你气什么气”,没有关注到圆圆情绪时,可能会导致圆圆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甚至对母亲产生抵触心理。而如果母亲能先处理情绪,让圆圆了解到妈妈理解她的急切心情时,圆圆则会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她的内心会逐渐平静下来。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也更有可能从中吸取教训。
合理的做法:
母亲:“圆圆现在很想找到拼搭玩具是不是?”
圆圆:“是的,我现在就想玩。”
母亲:“好的,妈妈了解你的心情,但是玩具是圆圆的,圆圆玩好以后是不是应该自己放好?这样下次自己就能找到了。”
案例三
沟通不唠叨,孩子更愿听
琳琳在房里做作业。母亲三番五次地走进来。
“你要认真写作业啊,别总是粗心大意。”
“字要写工整,上次考试就是因为字不工整丢了分。”
“做完作业要检查一遍,检查了吗?”
在母亲第五次走进房间后,琳琳皱起眉头,有些烦躁。母亲看到琳琳的表情,不但没有停止,反而继续说:“你别不耐烦,我这都是为你好。你现在不努力学习,以后怎么办?”
琳琳忍不住说:“妈,你能不能别唠叨了,我在做作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母亲的过度唠叨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让琳琳感到烦躁和抵触。这是因为过多的言语重复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被信任,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要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比如在琳琳做作业前,母亲可以简单地提醒一两句,既传达了自己期望,又不会给琳琳造成过多干扰,让孩子能在安静的环境中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同时,这种避免唠叨的沟通方式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合理的做法:
在琳琳开始做作业前,母亲简单地提醒一句:“认真做作业哦,做完记得检查。” 然后离开房间,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石,也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艺术。通过上述三个案例,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认真倾听而非敷衍、先处理情绪再解决事情、避免唠叨给予信任,这些要点在亲子互动中举足轻重。愿每位家长都能以细腻之心、科学之法,搭建起稳固且亲密的情感桥梁,让孩子在充满理解、尊重与关爱的家庭环境里茁壮成长。
作者/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 费国平
来源/省妇联家儿部、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编辑/宋思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