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当心儿童肠内“肉疙瘩”,某些甚至100%会癌变!

更新时间:2025-04-17 11:44  浏览量:2

孩子反复腹痛

排便时哭闹不止

大便带血和黏液

便后可见息肉脱出肛口

“孩子是得痔疮了吗?”

不!这可能是“息肉”在作怪!

儿童肠道内为何会长息肉?

儿童肠道内息肉好发于2-10岁儿童,以幼年性息肉占绝大多数(约90%),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儿童肠道内长息肉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肠道黏膜慢性炎症刺激;生活方式;基因突变;遗传因素。

儿童常见息肉类型

幼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

幼年性息肉多有细长的蒂,表面光滑,颜色鲜红,形似樱桃。排便时息肉可脱出肛门。一般不会恶变,但可能引起便血等症状。

Peutz-Jeghers息肉

大多由黑斑息肉综合征引发,患儿口唇、手掌等可见黑褐色的色素斑。息肉可遍布全消化道,可能引发肠梗阻或肠套叠,患儿成年后癌变风险升高。需定期监测,必要时切除息肉。

腺瘤性息肉

较少见,但有潜在恶变风险,多见于较大儿童,多为广基型或无蒂型,基底较宽,表面不规则,与肠壁紧密相连,缺乏细长的蒂,不易脱落。需密切监测,必要时手术切除。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APC基因)突变引起,表现为结直肠内数百至数千枚腺瘤性息肉,青春期前即可出现。可能伴有胃、十二指肠息肉、硬纤维瘤、骨瘤或脑肿瘤等综合征。若不治疗,40岁前癌变率近100%,需早期基因筛查,必要时预防性切除结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

临床症状

反复便血:鲜红色血便,与粪便不混合。腹痛或腹胀:息肉引发肠套叠时,可能阵发性绞痛、呕吐。排便异常:直肠息肉可能导致里急后重感或黏液便。贫血:长期隐性失血可能面色苍白、乏力。

如何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带蒂小息肉,创伤小、恢复快。腹腔镜手术:适用于巨大息肉或并发肠套叠治疗。长期随访:幼年性息肉术后1年复查肠镜,遗传性息肉病需医师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定期筛查是否有复发症状或新发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