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灾减灾日 | 想给儿童安全叠满BUFF,戳这里
发布时间:2025-05-12 09:04:47 浏览量:3
5月初以来,山东一孩子海边走失父亲急得扇自己巴掌、陕西咸阳一女童被蜜蜂蜇伤致死、海西镇跳头金沙滩一名6岁儿童在游玩过程中不慎走失等新闻冲上热搜,儿童安全引发社会关注。
今天,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东南网梳理了一份儿童安全防范指南,方便公众,尤其是儿童掌握山林遇险、城市走失、海边溺水、用火安全、地震逃生等安全防范知识。想给儿童安全叠满BUFF,快戳这里↓
防丢:迷路被困 原地等待
周末或节假期,家长带着孩子外出爬山,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但是爬山存在安全隐患,这些安全知识家长和孩子一定要知道。
在爬山时,务必量力而行,切勿攀爬未经开发的野山,天黑前尽早带孩子下山,以确保自身安全。并且,在爬山的时候,不仅要遵守当地相关规定,坚决不涉足未开发的险路,不擅自到未开发的危险地带游玩,不攀越没有防护设施的峭壁,也要时刻注意周身环境,注意脚下安全,谨防跌落悬崖等意外。
不仅如此,大家在登山时,还要注意下面这些安全注意事项!
儿童防走失攻略
出行前准备工作要周全
尽量让孩子穿颜色鲜艳的衣物。让孩子随身携带写有家长联系方式的卡片。可提前为孩子介绍出行的线路和沿途的地标建筑。多个家长陪同明确监护职责。
三件事必须让孩子知道
牢记家长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教育孩子与家长走散后原地等待,不跟陌生人走。学会识别穿制服的人(如警察、景区工作人员等),遇到问题及时求助。如果孩子在山林里走失,最好是原地等待、大声呼救。
发现孩子走失怎么办?
立即报警孩子失踪后不需要等待24小时,请马上拨打110报警,说清楚孩子的年龄、外貌特征、衣着打扮等情况,并提供孩子近期免冠照片。
寻求服务台帮助若在商场、游乐园等地与孩子走失,应迅速前往服务台,用广播寻人,同步告知孩子自己所在的位置。
采用“十人四追法”
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有一人,2公里以内,沿大路寻找。4人前往附近火车站、汽车站寻找,防止孩子被带往其他城市。1人报警。1人留在原地等候。
防水:赶海戏水 警惕离岸流
气温升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带着孩子赶海。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大约90%的海边溺水是因为离岸流引起。离岸流一般“潜伏”在平静的海面之下,极具迷惑性,离岸流速度一般在0.3米/秒至1米/秒,最快可达3米/秒,长度可达百米,是一种强力水流。离岸流流速非常快,超过普通人的游速,这是它致命的一大因素。
遇到离岸流该怎么办呢?一是遇到离岸流后千万不要慌张,离岸流只会把你带向外海,不会往下拖,要保持冷静,吸足气,尽量让身体漂浮起来;二是被卷入离岸流后不要与之对抗,切勿原地挣扎或试图垂直逆向游向海岸,应该用最省力的踩水或漂浮来应对,并通过呼叫或挥手寻求救援;三是放松自己,要顺着离岸流的水流方向“随波逐流”,直到漂流出了离岸流区域,再沿着与海滩平行的一侧游,之后再向岸回游;四是如发现有人被卷入离岸流,应立刻向救生员求助或拨打110,可投掷漂浮物,切勿擅自下海救援。
此外,预防溺水“六个不”,儿童也需要牢记:
不私自下水游泳❌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在无家长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到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防蛰:花丛嬉戏 勿惹蜂巢
5月8日,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永平镇一女童在家中被一群蜜蜂蜇伤,紧急送医后不治身亡,令人扼腕。每年3至5月,随着天气逐渐转热,蜜蜂进入活跃期,对人类惊扰异常敏感,攻击性也随之变强。居民家中、小区角落都可能发现蜂群的踪迹。
蜜蜂究竟有多危险?
蜂毒“威力”强大
蜂毒中含有组胺、磷脂酶等物质,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反应,严重时会导致全身中毒。
过敏反应“致命”
部分人群对蜂毒过敏,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出现血压下降、喉头水肿等症状,若未及时抢救,可能危及生命。
与蜜蜂“狭路相逢”该怎么做?
如遇蜂类攻击,切勿顺风逃跑或扑打,应立即原地趴下,用衣物及随身物品遮挡头、颈、四肢等裸露部位。被蜂类蜇伤后如何处置?挑除毒刺如毒刺留在体内,不要盲目拔掉带毒囊的毒刺,可用针将刺挑出,避免用手抓挠,防止毒囊破裂释放更多毒素。清洗伤口清洗伤口并冷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针对不同蜂类毒液特性,清洗剂有所不同:
蜜蜂(酸性毒液):使用肥皂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
胡蜂(碱性毒液):使用食醋或柠檬汁。
清洗后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小时一次。
及时就医蜇伤后应密切观察半小时左右,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喘息、头痛、呕吐、心悸、胸闷、四肢无力、手脚冰凉、血尿等症状,请立刻就医。
预防蜇伤记住三个“不”
1.不招惹 ❌
避免拍打蜂类,静止不动或缓慢绕行是最佳选择。
2.不吸引 ❌
户外活动避免使用香水、穿鲜艳衣物,用餐后及时处理食物残渣。
3.不冒险 ❌
发现蜂巢勿自行处理,应拨打119求助或联系专业人员清除。
当下正值蜂类活跃期,户外活动请多加留意。若发现蜜蜂在家筑巢,切勿惊慌。不要主动攻击蜂群,应及时联系专业人士处理,一旦被蜂蜇伤,需尽快处置,必要时立即就医。
防伤:乘风飞鸢 谨防割喉
放风筝可以说是户外活动最经典的一项娱乐活动了,轻松有趣,孩子们也都喜欢。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看上去“人畜无害”的风筝,有时候也能成为“杀人利器”!
风筝一旦被放飞,风筝线在风力的作用下绷紧,就犹如一把锋利的刀,能轻易切开许多东西。而且现在的风筝线多以白色、灰色、半透明为主,在光照下几乎看不见,孩子很容易就会撞上去,割伤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防范
尽量远离:外出游玩时,尽量远离那些人群较为密集的放风筝场地。
不要乱跑:如果身边有放风筝的人,要注意观察周围是否有风筝飞过,不要在周围乱跑,和他们至少保持20-30米距离。
此外,在放风筝的时候,很多孩子会兴奋地要求风筝越大越好。这个时候家长们可千万不能同意!很多大型风筝在放飞之后,会产生巨大无比的拉力,成年人都很容易被带上天,更不用说孩子们了!儿童放风筝要选择小型风筝,同时要有大人看护,防止出现风筝拖拉儿童等情况的发生。
防火:远离气罐 严防山火
有些家长在带着孩子外出春游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和体验感,会选择一家人在外面野炊,这个时候务必要注意消防安全问题。今年“五一”假期,北京有两家人在野外烧烤时遭遇卡式炉爆炸,7人受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卡式炉又叫便携式丁烷气炉,是一种以灌装丁烷气为主要燃气(液化气等气体也可作为燃料),用火进行直接加热的非固定烹饪厨具。
1.卡式炉爆炸风险
野炊时,美食不可或缺。卡式炉小巧便携,是户外烹饪的得力助手。
但卡式炉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发生爆炸,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
如何防范
禁止使用底盘超出炉体大小的烹饪器具:当卡式炉上放置了大于炉体尺寸的锅具时,热量持续通过锅体传导至气瓶附近,气瓶周围温度不断升高,导致气瓶内压力不断增大,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引发爆炸。
储存和使用的注意事项:日常使用和存储卡式炉应选择阴凉避光处,远离高温热源和明火;卡式炉气瓶的瓶体较薄,避免外部压力过大或与硬物碰撞。
应急部门提醒,使用卡式炉应做到“五不”: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不要自行拆卸、改造;不能在烈日下或附近有明火或其他热源的地方使用,以免发生膨胀、引起爆炸;要保证气罐是首次使用,点火前检查接口是否漏气,严禁将罐体倾斜、倒置;不可以把卡式炉当成暖炉使用,或者在密不透风的场合下使用;不可在强风或热风下使用,因为强风会吹灭火焰,热风会使气压上升从而引起爆炸。
2.使用明火的火灾风险
户外野炊时,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火。然而,户外用火很容易引发不可控制的火灾,不但容易发生危险,还会面临巨额罚款和刑事拘留等处罚,严重的甚至得依法坐牢!涉事五人均被刑事拘留
如何防范
注意场地:在户外野炊时,应选择无风天气、远离易燃物的空旷地点,牢记周边灭火器等消防设施所在的位置,或是用水桶等容器备好水。
及时灭火:野炊结束后,要及时将火熄灭,避免留下火星,反复确认火已熄灭后再离开。
电子围栏:在户外野炊时,家长们也可以给孩子们佩戴上智护猫电子学生证,并用电子围栏功能圈定可能会发生危险的区域。这样孩子一旦踏入危险区域,家长们就能在第一时间收到警报。
防震:突发地震 科学逃生
地震发生时,不管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都要保持冷静并采取行动,抓紧时间紧急避险,不随处乱跑,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
在室外在行走时,要远离易掉落的物体,地震发生时,要远离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霓虹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尽可能利用身边的物品: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此外,野外游玩还有六大提示需牢记
一、警惕食物中毒
1.出游时不吃“三无”食品,不吃没有清洗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2.野餐时尽量携带有密封包装的食品,打开包装后的食品应尽快吃完。3.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
二、小心蚊虫叮咬
1.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尽量穿长袖衣物。2.可在皮肤或衣物表面喷洒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避剂。3.被咬后切忌乱抓乱挠,可用冰块冷敷或轻轻拍打被咬处,再涂上清凉油等外用药。
三、户外出游防中暑
1.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2.高温时段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需做好防晒、降温措施。3.如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暑症状需尽快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补充淡盐水、人工散热,严重时及时就医。
四、出游防溺水防台风
1.暑假河流、湖泊正值丰水期,不可在野水域下水。2.遇暴雨、强对流天气时,不参与漂流、游湖等水上项目。3.台风来临时不到海边游泳、钓鱼、观潮等。
五、草原游防雷电
1.空旷区域遭遇雷电天气,需尽量找低洼地带避雷。2.采取正确避雷姿势,蹲下身体、双脚并拢,不要躺在地面上。3.不使用手机,不在空旷地带打伞,不在大树下躲避。
六、山区游防山洪地质灾害
1.不前往未开发区域游玩,不在山谷、沟底、浅滩扎营。2.如被山洪围困,保持冷静,尽量抓住能固定身体的东西或大型漂浮物。3.留意灾害前兆,河沟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深谷或沟内有轰鸣声,应尽快撤离。
灾难总是不期而至,及早掌握防灾知识,做到防患于未然,才多一份生命保障。
东南网综合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极目新闻、中国青年报、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全国少工委、福建科普、海南发布、人民日报微博、国家应急广播综合中国消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