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真正爱孩子,从这4件小事就能看出来
发布时间:2025-05-09 00:58:54 浏览量:3
如果你的孩子真有选择出生在谁家的机会,你其实是没什么竞争力的。当你强调自己为孩子付出诸多辛劳时,你也应该感激孩子不曾嫌弃。
——老杨的猫头鹰,《读者》2025年第2期
前几天,家庭聚会中,表姐跟我一顿抱怨:“孩子最近总因为一些小事就撒泼打滚,还整天说我不爱他。明明把最好的都给他了,还这么不知足。”
其他亲戚也纷纷附和,说自家孩子也这样,为他付出这么多,还不懂得感恩。
为什么父母给了孩子所有,孩子却感受不到爱?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
“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技能。”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使然,但并不意味都知道怎样爱。
如果空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却用错方法,结果必定事与愿违。
只有父母懂得如何正确去爱,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善意,亲子关系会更融洽。
以下4种真正爱孩子的方式,即便只做到其中2个,也足以成为一位好父母。
出让“犯错权”
孩子犯错时,很多父母心里第一个想法就是:“又惹祸了!真麻烦!”
为了避免收拾残局,有些父母以预防为由,给孩子立下各种规矩,不允许孩子出现一点纰漏。
作家付小平分享过一个故事。
他有一次去同事家做客,一进门,就看见墙上贴着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
同事得意地告诉他,这是给儿子列的66条不许犯的错误清单。
为了保证儿子能时刻记住,每天临睡前,会让儿子朗读三遍,然后反省有没有犯错。
那时,同事的儿子的确很乖,一家人都引以为傲。
但他上中学后,却变得非常叛逆,最后孩子妈妈不得不辞职在家看管孩子。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犯错的权利和机会,对孩子身心的伤害更大。
这些孩子长大后,要么因为害怕失误,不敢尝试,不愿承担责任,要么处处跟父母对着干。
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在《爱与自由》一书中指出:
“不要害怕孩子犯错,所有的过失都是成长的功课。”
她在书中分享了如何应对女儿的错误决策。
女儿上幼儿园时想全托,她本不赞成,但女儿很想去,提了几次后,她就答应了。
她给孩子置办寄宿用品,再加上两个月的全托费,这对她当时的收入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只过了三天,女儿就打退堂鼓。
但她没有说“我当初不同意,你偏不听”之类的话,更没有因为花了钱就坚持要女儿再寄宿两个月。
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有过很多次“决策失误”,但她从不指责,更不会惩罚孩子,而是跟孩子讲清楚利弊,让她自己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
在她的培养下,女儿从小就很有主见,思考和处理问题成熟大气,16岁就考上了清华大学。
对孩子来说,每个“失误”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当父母把错误从“事故”变成“故事”,孩子就拥有了面对世界的勇气。
提供“自主权”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
“婴儿在信任他的照顾者之后,开始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意识到自己的能力。
孩子必须学会自主,否则将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羞愧。”
但是,总有一些父母以长者自居,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习惯将想法强加给他,凡事一概由自己支配。
智慧的父母懂得放手,在孩子小时候,就让他学会自主处理事情,培养独立精神和能力。
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有两个做法截然不同的妈妈。
郭飞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班里许多同学都可以独自上学,可他连最简单的整理书包都得妈妈来。
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有妈妈呢,怕什么”。
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郭飞都严重依赖着妈妈。
而赫赫妈的做法就完全相反。
赫赫今年10岁,是一个办事很有条理的孩子,从不乱放自己的东西,能独自解决很多问题。
原来,从赫赫上幼儿园开始,妈妈就训练他做力所能及的事。
只要是孩子能够自己完成的事情,妈妈从来不代劳。
有一次,赫赫外出写生忘记带画纸,妈妈没有帮他,只好自己又回家拿。
从此之后,孩子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事情。
赫赫妈说,对孩子适当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所以,父母替孩子做100个决定,不如教他做决定的勇气和方法。
父母把“自主权”交给孩子,鼓励孩子多实践、多锻炼,让他学会独立、自主地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这样,孩子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慢慢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善用“闲聊力”
一项心理研究表明:
一个人说的话假如有90%以上是废话,这个人就容易感到幸福。假如废话不足50%,这个人就不容易体验到幸福的感觉。
同样,在亲子沟通中,如果只谈“有用”的,不聊“废话”,那孩子跟父母的关系一定不会太好。
父母不是问“作业做完了吗”,就是催促“赶紧做作业”,孩子一听这些话就烦,更不会与父母有深入交流。
不带功利性的聊天,可以打开孩子心扉,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充满安全感。
博主@风吹过 分享了她跟孩子的闲聊。
她经常跟儿子聊天,天南海北,什么都聊。
上小学前儿子喜欢听她小时候的故事,被老师批评后会怎样,做了丢脸的事怎么办……
现在儿子喜欢讲他在学校的事,会骄傲地说他的音乐是全班最好的,也会不好意思地说起出糗的经历……
更多时候,她就是耐心倾听,也会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育是建立在好的亲子关系上的。
其实闲聊需要方法,如果你苦于不懂怎么跟孩子聊天,总是没两句孩子就不搭话了,可以试试这3个技巧,轻松打开孩子的话匣子:
①聊聊今天发生的事情。
保持和孩子沟通的习惯,放学接孩子时,可以聊聊在学校的事。
不要只问“今天过得怎么样”,可以问“今天课间你和谁一起玩游戏了”“午餐时有没有吃到你最喜欢的菜”等比较具体的问题。
②聊聊孩子的感觉和心情。
闲聊可以让孩子放松,当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时,我们不必急着给出一个看似正确的评价,而是多表示共情与理解。
再在此基础上,给出孩子建议、鼓励和引导,让孩子健康成长。
③聊聊孩子的兴趣和目标。
聊孩子最喜欢的事,可以帮助他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优势,为立志奠定基础。
父母还可以多给孩子讲故事,讲成功人士的拼搏历程,激发孩子的向往和追求。
拒绝“情绪劳损”
好友讲过一段心酸经历:
有段时间,因为要完成一个项目,她每天工作到很晚,压力很大,心情烦躁,脾气也差到极点。
有一天,正准备睡觉的她在经过女儿房间时,听到女儿的啜泣声。
她赶紧问女儿受了什么委屈。
女儿大声哭道:“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最近都不陪我玩,还动不动就骂我,明明我没做错什么……”
好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她把工作堆积的坏情绪,不经意都发泄在女儿身上,这才让孩子困惑不已。
是的,如果父母控制不了情绪,对亲子关系的破坏最直接和强烈,甚至还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产生伤害。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
如果孩子长期受到父母的情绪暴力,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切换成“求存模式”,孩子会压抑自己的很多情绪、想法,采取顺从、适应的方式,容易形成懦弱、自卑的人格。
父母要避免“情绪劳损”,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滋养孩子。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可以这样做。
第一,不把坏情绪带回家。
无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事,进门前先给自己一点时间,在小区附近或者门口转一圈,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剔除掉,提醒自己工作结束,是时候享受家庭的温馨。
通过散步、深呼吸,整理出好的心情,再打开家门,以笑脸面对孩子。
第二,不在家工作,不把压力传递给孩子。
孩子期待父母下班回来跟他玩,却因为父母回家还有工作而遭到无情拒绝,满心失望。
有些父母加班时还嫌孩子烦,觉得他在旁边添乱,容易流露出负面情绪。
孩子不懂工作,却能感受到父母情绪的变化。
父母情绪好,孩子才能自信地展现自己,温和地表达情绪,冷静地处理问题。
儿童心理学专家李群锋老师说:
“父母爱孩子,不是要成为孩子时时刻刻的守护者,而是要让孩子充满生命的力量,鼓励孩子敢于奋力前行。”
孩子不需要满分父母,教育不需要完美孩子,裂痕才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养育本就是在裂缝中种花。
最好的教育不在课堂,那些父母注视孩子的眼神和被认真倾听的废话,终将成为亲子间最珍贵的密码。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是帮助孩子完成独立与自主,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父母不是超人,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引路人,与大家共勉。
作者:向阳,家庭教育指导师,爱学习的职场宝妈,与孩子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