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离家出走的背后是无声的求救
发布时间:2025-04-28 00:26:22 浏览量:18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陈海峰 实习生 周琪 通讯员 门爽
“他们从来只看成绩,也没关心我累不累。”“半夜睡不着玩游戏时被我爸发现,他打了我一巴掌,我离家出走了!他们报警找到我,说我叛逆,用离家出走来逃避问题…”
孩子父亲无奈地说:“我们是真没有办法了,道理也讲了、也打了、骂了,这孩子就是软硬不吃。他一声不吭离开家,他就没想过家长会担心么?”
类似的情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在儿童心理咨询室上演一次。相关数据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儿童青少年曾有过离家出走念头或行为,其中超半数与家庭矛盾直接相关。这些孩子真的只是“叛逆”或“厌学”吗?近日,记者采访了商丘市第一民医院儿科专家门爽了解了以上问题。
门爽表示,在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未被家长看见的心理创伤。
离家出走:不只是行为问题,更是心理信号
高压教育:学习本身就给孩子们带来了高强度的压力,而许多家长往往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总希望孩子“未来过得好” 。一旦孩子成绩未达到期望值,家长就会指责孩子不努力、不用功学习等,这使得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甚至不敢面对父母。
情感忽视:曾有一个五年级的女孩,因父母频繁争吵,选择坐在路灯下等待“被警察找回”。她说:“我只想让他们知道我害怕失去家。”孩子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渴望引起父母对自己情感需求的关注。
沟通断裂:超10%的儿童青少年,因为父母离异或家庭氛围冷漠,觉得“无人理解自己”,而家长又拒绝与孩子沟通,最终导致亲子之间的交流通道完全堵塞。
情绪障碍:研究显示,在离家出走的儿童青少年中,抑郁情绪患者占比最高,部分孩子甚至伴有自杀倾向。他们选择离家出走,或许是在绝望中寻找一丝解脱。
学业重压:一些调查发现,因考试失利而恐惧归家的学生中,大部分将成绩视为自身唯一价值,认为一次考试考不好“这辈子就完了” 。这种错误认知,让他们在学业压力下不堪重负。
身份困惑: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开始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但由于身心发育不平衡,他们常常陷入自我认同危机,选择“出走探索”来寻找自我。然而,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误入歧途。
家长如何应对:从“补救”到“预防”
当孩子离家出走后被找回,家长首先要避免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停止指责,耐心倾听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更应该注重构建支持性家庭环境。尝试与孩子平等沟通,放下家长的权威姿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待,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多与孩子开展共同活动,如一起运动、看电影等,在活动中增进亲子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
门爽表示:离家出走绝不是孩子的“叛逆宣言”,而是他们无声的“求救信号”。家长们请将指责改成引导,认真倾听孩子的内心诉求,让家真正成为孩子最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