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并非“笨”“傻”,只是认知方式不同
更新时间:2025-04-18 20:06 浏览量:1
孤独症儿童不笨也不傻,他们是被人类的认知耽误了的一群普通人。他们的最大障碍是刻板,但是他们的刻板又超出了你的认知。
一、你认为他们“傻”“笨”的行为
我拿着一个玩偶,在孤独症儿童面前说“佩奇”,儿童跟着我说了佩奇,他说佩奇并不是因为他看到了,而是因为他听到了我的声音,重复了这个声音而已。
当我同样拿这个玩偶,我说“乔治”,他会跟着我说乔治,因为他会仿说,他只会仿说。
同样是这个玩偶,我说“这是什么”,他会说这是什么。在他的世界里,他一直都没有变,他学会了重复声音,他就一直是重复声音。
在他的世界里他没有错,你教他的是这样,他这样做了,你不应该去批评他,而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
二、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
你的什么问题呢?就是你认知的问题。你用你认知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孤独症儿童也是同样的认知方式是不对的。他们是孤独症,他们和你不一样。
同一个玩偶,你说“佩奇”,让儿童说佩奇。你以为儿童说佩奇,是因为听到了你说佩奇和同时看到了这个物品,你以为他们吧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了整合,所以儿童才说了佩奇。这是你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你是这样认识的,但是孤独症儿童不是。
孤独症儿童说佩奇,只是因为听到了,你说“佩奇”的这个声音,重复了这个声音而已。虽然他也看到了,但是他并没有在他看到的东西和他说佩奇之间建立起联系。前者用耳朵听到了说佩奇是仿说能力,后者用眼睛看到了说佩奇是命名能力。
虽然同样是说佩奇,但是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语言行为中,仿说功能和命名功能是不一样的,孤独症因为刻板的特点,这两种能力需要单独教给他们。而我们普通人2到3岁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出了各种功能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力。所以你没有理解他们,是因为你天生就有,你没有认识到他们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说超出了你的认知。
三、现在就开始行动
你在教孤独症儿童的过程中,往往只强化了一种功能,就是仿说功能,所以儿童往往仿说功能过度了,但是命名能力,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命名能力怎么建立呢?需要进行仿说转命名的操作。这个操作的原理,其实就是把引发儿童语言的刺激,从声音刺激也就是一个语言刺激,转换到一个视觉刺激也就是一个非语言刺激上。
具体的操作方法,大家想看的话可以在文章下留言,也可以去参考《语言行为如何教育孤独症和相关障碍儿童》,这本书上有很多功能语言之间的转换的操作方法,以及更多的语言行为的理论知识。想要了真正走进孤独症的世界的家长们可以去阅读。
有很多年轻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做康复,孩子8岁了,语言全部都是仿说,尽管说的句子非常的长,但是从来不会命名。只需要一步,就是进行仿说转命名的操作,儿童就可以不在别人的声音下去说话了,孤独症儿童就是这样的,他们是非常刻板的,只要你知道了原理,能对症去干预他们,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不是不可能,越早干预越好!普通人可以不学语言行为,作为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一定要去学习语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