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警惕!儿童也会得甲状腺癌且更易转移
更新时间:2025-04-18 15:45 浏览量:2
在许多人眼中,甲状腺癌似乎是成人的“专利”,但近年来,儿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悄然上升,且其恶性程度和转移风险远高于成人。
8岁的小艺是个聪明伶俐、性格开朗的小女孩。几个月前,妈妈发现她的脖子上有个硬硬的包块,由于包块没有任何疼痛和不适,小艺平时吃饭、睡觉和玩耍都不受影响,因此没有引起妈妈的重视。
然而近期,妈妈发现小艺的包块明显增大,甚至出现声音嘶哑的情况,急忙带着小艺前往江西省儿童医院寻求帮助。
普外科门诊专家了解情况后,立即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经检查发现,小艺的甲状腺右叶肿大,质硬如石,且同侧颈旁触及多个成串结节。为进一步明确包块性质,医生为小艺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穿刺结果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需进行手术治疗。
江西省儿童医院普外科专家表示,儿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且恶性比例高达26%,是成人的5倍以上。此外,儿童甲状腺癌的远处转移率,尤其是肺转移率高达10%,远高于成人的2%。这些数据表明,儿童甲状腺癌虽然相对成人少见,但其恶性程度和转移风险显著高于成人,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甲状腺的位置和功能
甲状腺位于颈前侧、喉结下方,由左、右两个侧叶组成,中间通过一个狭窄的峡部连接,形似蝴蝶。它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主要负责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心率、体温以及生长发育等重要功能,对于儿童的生长和发育尤为重要。
什么是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一种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女性多于男性。病理形态上以乳头状结构、毛玻璃样核、核沟、核内假包涵体为特征,结合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可以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关键的决策依据。
如图所示,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见毛玻璃样核(黄色箭头处)、核沟(红色箭头处)、核内假包涵体(蓝色箭头处)。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因
引起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放射线暴露:接受过头颈部放射线治疗的儿童患癌风险较高;
2.家族史: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的儿童风险增加;
3.遗传性疾病:某些遗传综合征(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临床症状
1.颈部肿块:最常见的症状是颈部无痛性肿块,单发或多发,质硬;
2.声音变化:如果肿瘤压迫到声带,可能会导致声音嘶哑;
3.呼吸或吞咽困难:肿瘤较大可能会压迫呼吸道或食管引起呼吸或吞咽困难;
4.淋巴结肿大:肿瘤转移到局部淋巴结,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
治疗与预后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肿瘤大小、是否侵犯血管和是否发生远处转移等,绝大多数预后较好,生长缓慢且对治疗敏感。
1.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可能需要部分或全切除甲状腺;
2.激素替代疗法:如切除了甲状腺,患者需要终生进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3.放射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癌症扩散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放射治疗。
专家提醒:儿童甲状腺癌的早期症状通常不明显,许多孩子在因身体不适就医时,病情可能已经进展到颈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阶段,因此要注重平时的健康体检,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