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儿童医学中心组建五大临床诊疗中心 儿童诊疗可实现预防诊断治疗一体化
发布时间:2025-04-18 05:07:00 浏览量:16
转自:千龙网
昨日(1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宣布组建“胎儿医学中心”“医学体重管理中心”“变态反应中心”“睡眠医学中心”“认知诊疗中心”五大临床诊疗中心。有别于传统独立的医疗学科,诊疗中心以某一类疾病为核心,将整合多学科临床、科研能力,患者就医也将更加方便。 新京报记者 戴轩
以某一类疾病为核心 整合多学科提供服务
记者注意到,与传统患者自行前往呼吸科、神经科、营养科等科室挂号不同,五大临床诊疗中心均以某一类疾病为核心,整合多学科提供服务。
如医学体重管理中心的临床医学团队,由来自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普通外科、睡眠中心的专业医生组成,承担疾病诊断、代谢指标检测以及并发症处理等工作;营养与代谢团队包含营养师及营养科专业医生,为儿童设计个体化膳食方案、监测营养摄入、预防营养不良;运动康复团队依托体医融合中心的运动医学医师,负责评估心肺功能、关节活动度与骨骼健康,制定运动计划,预防运动损伤;行为心理团队在患儿伴有认知障碍、焦虑抑郁情绪时,联合精神心理科医师开展进食障碍评估,实施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护理与健康管理团队由专科护士组成,负责代谢指标监测、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用药指导与生活方式宣教。
整合多学科力量的一大原因,在于很多疾病本身就可以涉及多个不同的系统和科室。“传统就诊模式下,患者自己要对疾病的原因有个初步判断。但对老百姓来讲,这个过程可能存在困难。比如腰疼,可能是骨头的问题,也可能是肾脏的问题,头疼可能是神经系统的问题,也可能是肿瘤、脑血管、颈椎的问题,到底挂哪一科?成立一个以疾病/症候群命名的中心,可以让患者就医更加简单和便捷。”首都儿科研究所所长张建表示。
诊室布局将进行相应调整 相关科室集中起来
张建告诉新京报记者,各诊疗中心成立后,医院内部的诊室布局会进行相应调整,将中心的相关科室集中起来。也可以针对特定疾病制定精准治疗方案与规范诊疗路径,实现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的一体化医疗服务。
除了优化医疗服务的考虑,诊疗中心的成立也与学科发展及医学研究有关。首都儿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孟黎辉介绍,依托相关专业强项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可以拓宽专科发展边界,推动知识融合,不同学科专家在诊疗中心内能充分交流、深度合作,分享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为攻克复杂临床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在组织架构方面,诊疗中心采用了“1+ 1+N”架构模式。其中,第一个“1”代表首席专家,由该领域的医学领军人物担任,为临床诊疗和科研攻关指引方向。另一个“1”指中心负责人,由核心科室主任或资深专家出任,负责制定中心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协调各方资源,保障中心高效运转。“N”涵盖相关科室,各科室主任及业务骨干参与合作,保障中心工作协同推进。
变态反应中心
可进行变态反应疾病免疫治疗、长期管理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正式成立变态反应中心,可治疗的变态反应疾病涵盖气道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结膜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婴幼儿喘息;各种类型食物过敏、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过敏性胃肠疾病;皮肤过敏性疾病,如湿疹、特应性皮炎、荨麻疹;药物过敏、严重过敏反应等。同时可以接诊需要进行变态反应疾病精准诊断、免疫治疗和长期管理的患者。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副所长谷庆隆介绍,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往往较长,部分甚至会持续至成年,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这类疾病受遗传、环境、免疫等多因素影响,发病机制复杂,诸多关键环节尚未明确,仍有待深入研究。
儿童过敏性疾病涉及耳鼻喉、消化、皮肤、眼科、呼吸等多学科,有许多孩子各类变态反应性疾病相继出现,例如幼儿期出现湿疹症状,然后逐渐出现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症状,即所谓的“过敏进程”。同时,单一患者共患多种变态反应的情况十分普遍,也就是说,许多孩子会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以及皮肤过敏等,往往需要挂多个科室的号就诊,不仅增加了患儿的就诊负担,还会出现重复用药的情况。此外,儿童过敏性疾病中还不乏疑难罕见病症,这使得多学科联合诊治在临床工作中显得尤为迫切。
此次新成立的变态反应中心在原有变态反应科的基础上,联合耳鼻喉头颈外科、皮肤科、消化内科、眼科、临床营养科、生化免疫室、大数据中心等多科室力量,建立了每周定期临床和科研的沟通机制,制定共同的科研规划和随访队列研究,同时将组建多学科协同门诊(MDT)模式,为同一患儿多系统共病问题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提升对重症、难治性、疑难罕见过敏性疾病的诊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