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儿童医院提醒:当心儿童肠内“肉疙瘩”,某些甚至100%会癌变
更新时间:2025-04-17 09:07 浏览量:3
孩子反复腹痛,排便时哭闹不止,大便带血和黏液,便后可见息肉脱出肛口,“孩子是得痔疮了吗?”江西省儿童医院提醒,这有可能是儿童肠内“息肉”在作怪。
儿童肠道内为何会长息肉?
儿童肠道内息肉好发于2-10岁儿童,以幼年性息肉占绝大多数(约90%),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儿童肠道内长息肉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肠道黏膜慢性炎症刺激;生活方式;基因突变;遗传因素。儿童常见息肉类型
幼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幼年性息肉多有细长的蒂,表面光滑,颜色鲜红,形似樱桃。排便时息肉可脱出肛门。一般不会恶变,但可能引起便血等症状。
Peutz-Jeghers息肉大多由黑斑息肉综合征引发,患儿口唇、手掌等可见黑褐色的色素斑。息肉可遍布全消化道,可能引发肠梗阻或肠套叠,患儿成年后癌变风险升高。需定期监测,必要时切除息肉。
腺瘤性息肉较少见,但有潜在恶变风险,多见于较大儿童,多为广基型或无蒂型,基底较宽,表面不规则,与肠壁紧密相连,缺乏细长的蒂,不易脱落。需密切监测,必要时手术切除。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APC基因)突变引起,表现为结直肠内数百至数千枚腺瘤性息肉,青春期前即可出现。可能伴有胃、十二指肠息肉、硬纤维瘤、骨瘤或脑肿瘤等综合征。若不治疗,40岁前癌变率近100%,需早期基因筛查,必要时预防性切除结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
临床症状
反复便血:鲜红色血便,与粪便不混合。腹痛或腹胀:息肉引发肠套叠时,可能阵发性绞痛、呕吐。排便异常:直肠息肉可能导致里急后重感或黏液便。贫血:长期隐性失血可能面色苍白、乏力。如何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带蒂小息肉,创伤小、恢复快。腹腔镜手术:适用于巨大息肉或并发肠套叠治疗。长期随访:幼年性息肉术后1年复查肠镜,遗传性息肉病需医师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定期筛查是否有复发症状或新发息肉。江西省儿童医院医学病理科成立于1981年,担负着医院的临床病理诊断、科研和教学任务及全省的儿科病理会诊工作。2002年被确立为南昌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科室技术力量强,具有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医德医风。现有主任医生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生1人,主管技师、技师等技术人员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3名。
医学病理科主要服务项目:普通病理诊断(包括所有手术切除标本、粗针穿刺组织标本以及纤维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直肠粘膜活检等活体组织标本,均可进行病理组织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主要用于手术进行过程中的快速诊断,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如肿瘤或非肿瘤,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和肿瘤切缘残留,以及在先天性畸形疾病中确定病变的类型和范围,以决定手术方案)、免疫病理诊断(现已开展一百余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软组织肿瘤标记、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标记、上皮组织肿瘤标记、神经系统肿瘤标记、乙肝病毒抗原标记、免疫球蛋白等标记。在病理诊断中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可以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细胞学病理(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分子病理(应用显色原位杂交检测乙肝病毒DNA、EBV-RAN、HPV病毒等感染因子的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白血病、淋巴瘤、软组织等肿瘤基因)、肾活检病理诊断(用于肾脏疾病的病理诊断,确定疾病类型、程度、对治疗效果的反映)、骨髓活检病理诊断(用于确定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的性质、分类以及治疗效果的反映)、肌肉活检病理诊断、常规开展特殊染色数十项以及十余项酶组织化学染色(包括霉菌染色、抗酸染色、幽门螺杆菌染色、网状纤维染色、Masson、PAS、弹力纤维染色、铁染色、肥大细胞染色、Gomori染色、油红O染色、ATP酶、NADH-TR、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病源学的诊断)、疑难病理会诊(承接本省及其他省市儿童疑难病理诊断会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