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好的学习,让儿童生命“重新野化”
更新时间:2025-04-17 08:50 浏览量:3
作者|刘慧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如果你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水生植物如百合等,自然开始往里填东西。尽管你没有看见种子何时落到那里,自然看着它呢。”
很久以前,《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绘制了一个美丽的梦,给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令人憧憬。
2012年,我回到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任校长,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座老式传统干枯的校园改造成一座江南园林式建筑群落,被喻为“小径分岔的花园”,这里有会呼吸的路、百草园、三味书屋,还有一方小小的池塘。
挖一方池塘,原本就是为了欢喜得趣,并没有存什么种地打粮草的心思。然而,十年间,这一方池塘带来的渴望却如花粉般荡漾,发生了许多草木深深、花果累累的故事。
在十年前的第一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我曾分享过那一方池塘。那时候,它还很“瘦”,是有野趣的地儿,和孩子们心灵相通。捡一根树枝,测一测水深;把鞋子脱下来,比一比浮沉;掬一捧水往空中扬,看水珠折射阳光的色彩;踩着池塘边光滑的鹅卵石,来一场飞檐走壁……孩子对花园,对草木、对河流有着天然的相亲相认能力,我们只需静静等侯,学习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这也让我意识到,有魅力有品位的学习不是板着面孔刻意规划出来的,孩子的学习来自“学习心被勾引”。就如学者游乾桂在《寻找田园小学》一书中所说,学习心包括好奇心、快乐心、欢喜心、尊重心等。
“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类的傲慢导致了大规模生物多样性丧失、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我们应当将生态圈作为一个教育空间,思考如何“重新野化”课程。
我想,未来的课程一定会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框架,追求一种生态化的价值观、知识观,帮助孩子超越感官与知觉,完成“重新野化”,完成一次“灵魂转向”,重新平衡自己、平衡人类与生命世界的关系。
在张家港实验小学,这一方池塘,自然成了“野化课程”的一部分。孩子们每天来池塘边打探、蹲点观察,看见池塘清澈见底,躺着各色小石子;鱼儿穿梭脚趾,痒痒的,酥酥的;小乌龟躺在石头上晒太阳;小鱼的尾巴动了,春天到了......
同时,也发现了新的问题:水变绿了,绿得有点魔幻,有时还有一股臭味。水质的浑浊,一遍遍向我们证实:生命是丰富的,物质是多样的。鱼、虾、蟹、蛙、龟……孩子们把能带来的物种都投进去了,还要悄悄把午餐鸡腿肉省下来投喂这些小可爱。这是一条没有远方的水,难怪池水绿得亢奋。
怎么办?
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有人建议换水,保持水质干净。师生们算了一笔账,水面228.74平方米,水深0.5米,水量114.37立方米,约114.37吨,水价为3.41元/立方米。夏季三天换一次水,换一次400元,一个月4000元,成本不小。
这时,一个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出了个点子:“我爷爷说螺蛳喜欢吃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能不能请螺蛳帮忙清理?”随即,几大桶的螺蛳作为清道夫,倒进了小池塘。孩子们用自己的经验解读生活的事。水,果然变清澈了。
只是,好景不长,有的螺蛳爬到岸上晒死了,有的被水鸟叼走了,随着平衡被打破,小池塘的水再次变得浑浊。看样子,用螺蛳改善水质已经达不到效果了。又该怎么办?
很快,两个项目开展起来。
一个是“碧水清波”——百草园水质勘察与研究项目。孩子们组建项目式学习小组,对池塘水进行了多点位取样,测酸碱度(pH值),分析得知——过多的投喂以及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这是池塘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池塘水的总氮值、总磷值是关键。随后,环保专家带领孩子们制作了“百草园景观水处理系统”的模型,设计了带水泵的净水装置。
一个是“迷你自来水厂”——净水装置研究项目。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孩子们的野心蓬勃生长。他们说: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长江一路浩荡万里,奔流入海前在张家港拐了最后一个湾,作为鱼米之乡,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张家港的水质怎么样?对于更大范围的水质问题,有没有比小池塘净水装置更好的方法?
他们找来张家港市水系规划图,对不同镇区进行自然水域的实地考察及抽样研究,形成检测报告;参观自来水厂,通过比较纱布、脱脂棉、石英砂等不同材料的过滤净水效果、过滤效率等,最终设计出了“迷你自来水厂”的净水系统。
从螺蛳治水——碧水清波——迷你自来水厂,学习不断深入,教师、学生、校外专家组成了一个知识构建者共同体,将个体世界、知识世界、真实世界层层打通,不仅收获科学知识、工程技能,更种下了一个理念:人类作为地球的组成部分,是与自然世界一起生活和学习的。
我想,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它能把“池塘与生活于其中的物种如何保持平衡”这种小命题研究与宏大的世界联系起来,超越当下,让学生接触到更大的自然真相、生命真相和世界真相。
心理学家金斯雷认为,外在环境是驱动学习动机的介质,使学习变得主动、有计划、有目的、专注。什么样的环境最能激发学习呢?研究指出,孩子最喜欢的学习环境是故事的、音乐的、艺术的、戏剧的、游戏的、观察的、讨论的、有趣的。心理学家霍普把它称之为“活”的学习。
选择一所学校,就是投奔一种生活方式;规划一座校园,就是设计一种学习范式。我始终认为,没有幸福感,学习就会成为你的敌人,甚至是一生的敌人。这就需要我们以美学经纬“再织”校园空间,营造一种松弛氛围,让这里的人感受内心空间价值的增长。
于是,“船的研究”——百草园奇幻漂流,一个依据国家科学教材《船的研究》开发设计的课程项目开始了。
有了池塘,就渴望造一艘船。在“百草园奇幻漂流之旅”中,孩子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船,横穿百草园腹地,第一次和池塘贴面而行。竹筏、矿泉水瓶制作的船漏水了,泡沫制作的船翻了,没关系,裤管没有湿过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我们看重的是开放式的教学际遇带来的改变,唯有开放才能让师生互动、伙伴学习、代际对话、社群参与成为现实。比如,我就是在小区业委群里看到家长征集空矿泉水瓶,才知晓全家总动员在造船。那段时间听到不止一个市民议论:实验小学的孩子在干一件大事。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大事,马斯克主导的实验,人脑与机器都快对接了。
自由和宽容、保护原初的冲动和鼓励积极的行动,应该成为学校的一种基本态度。
而当孩子们驾驶着自制船只横穿百草园,又邂逅了学校的“网红”,两只大白鹅。
2018年高考前夕,一所高中池塘里的4只鹅被家长投诉:白鹅的叫声严重干扰了学生学习,并且有带来禽流感的风险。家长的诉求简单粗暴——处置掉白鹅,结果这件事引发了媒体与教育专家的讨论。
我们的孩子也有一场讨论——
范瑾如同学说:住在城市里,也不能天天往动物园跑,把大白鹅养到我们百草园里来吧,我欢喜还来不及呢。
张若昕同学说:那所高中提前对学生做过调查问卷,91%的人认为应该养大白鹅,但我不认为那9%的人的意见就不值得被尊重,应该听听原因后再做打算。
吴沛泓同学说:“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古代人养鹅,那可是一种雅兴呢。
不提供思考、不激发讨论和争论的教育是无意义的。而这次对公共事件的讨论,孩子们不仅懂得了什么是积极参与,什么是谈判协商、解决冲突的能力,还得以接触动物伦理、生态正义、文化审美等更高维的精神追求及价值启蒙。
于是,有了“一只大白鹅/和另一只大白鹅/举行了水中婚礼……”的诗,有了在冰面上跳华尔兹的白鹅,也有了美好的爱情故事——大白鹅生了一个宝宝,成全了班本定制课程“一枚鹅蛋的使命”。一天清晨,校门口出现了热心市民送来的十枚鹅蛋,备注:给未来,给生命科学家的礼物。七年来,这一对象征“永恒”和“安宁”的鹅,已经成了百草园尊贵的居民。
一座让学习整个“活”过来,让孩子“重新野化”的校园长什么样?它一定是元素鲜活细节密集,一砖一木都有体温,不论是一方池塘、两座桥,一棵柿子树、一窝喜鹊,一丛墙角的野花或是一只匆匆路过的流浪猫,都能够不断引导孩子对现实的注视,让灵魂从蒙昧、混乱走向理智、清晰。
好的教育,不是“传授”而是“遇见”,是千方百计调集孩子的注意力,让内心长出旺盛和深情的需要;好的学习,是让孩子重新野化,让“大地是大教室”成为一种理想;而我以为好的校园,应当有一亩方塘,有一种迷宫和谜语的气质,与儿童的探险精神相呼应。它囊括艺术和伦理,科学和逻辑,每一个细节都流淌着数学和几何,且从不让人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