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重建安全纽带:用爱与耐心修复亲子关系

更新时间:2025-04-12 20:34  浏览量:4

韩明丽/文 道歉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但并非每一次道歉都能让孩子发生奇迹般地转变。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在长期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当孩子已经处于明显应激状态时,即使她们接受了父母的道歉,也很难迅速适应生活,甚至可能仍然保持着强烈的戒备情绪,稍有风吹草动便会被触发。此时,父母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与孩子重新建立安全的情感连接,让孩子明白,他们是孩子背后坚定的支持者,而非施加压力甚至伤害的人。然而,这个过程可能相当漫长,许多家长在反复的尝试中逐渐失去耐心,甚至再次对孩子拿出以前的“招数”,最终功亏一篑。

朴朴的故事或许能给家长们带来更深刻的思考。朴朴在初中时是一个成绩中等的孩子。她的父母都是精英人士,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不希望她只是平平无奇地度过初中,然后进入一所普通的高中。

当他们发现朴朴对绘画感兴趣时,便自认为她有绘画天赋,于是在她初三时,将她转学到美院附中,希望她能考上美院附中的高中,从而靠美术的“捷径”进入一所更高档次的大学。然而,朴朴对此强烈反抗,她并不渴望成为父母眼中的“出人头地”的孩子,她只想做一个普通学生,偶尔画画,高中毕业后再考艺术学校,甚至回到母校当一个普通的美术老师,这就是朴朴对未来的构想。但父亲认为她年幼无知,父亲说服了左右摇摆的母亲,不顾朴朴的哭闹,强行将她送到了北京。

不幸的是,朴朴在美院附中遇到了疫情,学校封闭管理,当时许多同学都回家了,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留在学校,这让本身就不外向的她感到非常孤独。尽管母亲偶尔周末抽时间去陪她,但她的生活依然感觉很煎熬。

到了申请高中时,由于成绩不够理想,她只能选择去美院高中的国际部,这意味着她大学必须去国外读书。申请国外大学的过程还算顺利,她拿到了美国和英国几所排名不错的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但在考雅思时,她却屡屡受挫,怎么也达不到目标学校的分数要求。

此时,朴朴之前被压抑的自我开始爆发,那些深藏在记忆中的父亲对她的指责——说她胖、说她笨——在她意志力下降时全部涌了出来。

朴朴说,不知道自己记忆力在这方面为什么出奇地好,她能记住每一个细节,当晚上躺在床上,这些细节会放电影一样一遍一遍在眼前“放映”出来,她就这样一次又一次被这些情形再刺伤一遍。

她记得有次出去几家聚会,回家爸爸嫌弃她最胖最笨,学习还不好,爸爸把她拖鞋踢飞了,拖鞋飞起来碰到天花板,然后又落进浴缸里,一条鱼被带出来,在地板上扭动着身体好像在喊救命,但是朴朴说她当时一动不敢动,感觉自己就像那条鱼,被扔在了地板上。

还有一次,自己成绩没考好,爸爸回来指着妈妈鼻子,“你一天天在干啥,连个孩子就教不好!”朴朴说,“感觉爸爸骂妈妈比骂我还难受,感觉是我连累了妈妈。”

这样的事情还有好多好多好多,朴朴每次说每次哭,感觉心里沉甸甸的压着很多的难受和悲伤。

朴朴在雅思几次失利后觉得自己前途渺茫,没有参加国内高考,申请了国外学校,却又考不过雅思,于是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长达一年半,不再出门,体重不断增加,头发几个月不洗,头皮屑像雪花一样掉落。医院心理科开了很多药,也咨询了医生,但效果甚微。

有一次,母亲焦急地打电话说,朴朴留下一张纸条后不知去向。纸条上的字迹凌乱,“我是不是很笨?我是不是干什么都不行?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如果跳楼会不会很疼?”母亲非常害怕她会寻短见,于是不停地给她发微信,告诉她妈妈非常爱她,愿意和她一起面对困难。最终,朴朴回来了。

这时,父亲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接受家庭治疗,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用了一种比较极端的态度对待孩子,比如用侮辱性的语言说她“胖得像头猪”之类的话,而自己却从未意识到这会造成如此严重的伤害。因为父亲自己也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似乎并没有什么大问题。然而,当他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性,而且上一代和下一代所处的社会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后,他才表示愿意向孩子道歉,弥补自己以往的过错。

许多家长疑惑,过去的孩子也经常被打骂,70年代的孩子中这种情况很普遍,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却受不了呢?其实,过去的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他们受到打骂并不觉得是特别屈辱或严重的事件,因为周围的小孩似乎都如此。而且,尽管他们有时会被打骂,但他们有更多自由的空间,不会被家长如此密集地管教,所以有很多机会和小伙伴出去玩,在广阔的田野里,很快就能把之前的负面情绪消化掉。

然而,现在的孩子内心更加脆弱,因为她们内心的能量已经几乎被学习消耗殆尽。他们在管理严密的教室里从早上五六点坐到晚上九十点,回到宿舍还要熬夜做作业到十二点。在这种情况下,能量消耗殆尽,再遇到挫折性的事件,她们就很难消化。所以,我们看到了许多极端事件的发生,比如有的孩子因为被父母夺走了手机就跳楼。孩子的脆弱性并不是由一件事造成的,而是之前就已经很脆弱,突发事件只是导火索而已。就像一个人的身体,看似因为一次感冒夺去生命,但在感冒之前,他可能已经长期熬夜、吃不健康的食物、承受巨大压力,身体免疫力已经下降,变得很不正常。感冒只是一个诱发因素,而长期的生活不良方式积累才是导致免疫力下降的原因。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只看诱发事件,还要看孩子平时的心理健康水平。

朴朴的爸爸最终同意向朴朴道歉。在咨询室里,他梳理好了道歉的内容。毕竟,他是一位有文化、长期在媒体工作的高知父亲,对如何表达很清楚。他向孩子道歉,表示不再说那些贬低性的话,他爱孩子,希望给孩子选择的自由。道歉之后,孩子也表示愿意和父母沟通,重新开始考雅思。

爸爸觉得事情已经解决了,但孩子回到雅思班一周后,又开始哭闹,表示不想去了。她说自己在班里感觉特别笨、特别丑,同学们又高又瘦、漂漂亮亮,而且都是高三或高二的学生,而她却在家里待了一年半,又胖又丑又笨,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觉得考雅思也没有意思,于是又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朴朴的父母一开始还能好言相劝,但后来又被孩子激怒了,觉得怎么劝都没用。当问及孩子的想法时,她只是哭,说不出什么话来。再次来到咨询室时,虽然道歉已经道过,也同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她自己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是在家里哭。

此时,孩子的心理能量处于很低的水平,她有强烈的低自我价值感和自卑感,面对事情时非常恐惧,脑海中充满了负面想法。这些内耗完全耗尽了她的精神能量。

让她重新变得自信,能够正常消化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并非一个道歉就能完全修复她多年来积累的自卑、易受惊的焦虑感和恐惧感。

要让孩子内心重新变得稳定,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有耐受力,这种心理免疫力还需要慢慢恢复。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增加孩子内心的“安全基地”,即内心要有一个“安全岛”。当受到刺激和波动时,孩子能够回到内心的安全岛,获得安慰和抚慰,慢慢恢复平静。

一般来说,孩子小时候的安全基地就是父母。根据安全依恋理论,孩子在小时候如果受到父母良好的关照,会形成一种安全型依恋,这样的孩子会勇于走出去探索,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探索过程中受到挫败,也可以回到安全基地,获得保护。而有些孩子因为依赖关系建立得不好,就会形成一种焦虑性的依恋。他们虽然时刻想着父母,但想到的不是保护和安全,而是指责和批评。在心理上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内心能量消耗得越快。所以,要让孩子重新建立安全基地,修复与父母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这种修复不仅需要父母的道歉和承诺,还需要孩子看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真正改变,并且要通过很多次新的积极体验,覆盖掉原来的创伤性体验,才能让孩子内心重新变得安定,才能对父母由惧怕变成信任和依赖。

遗憾的是,有些父母在中间坚持不下去,又对孩子开启了抨击打压的模式,导致之前的道歉变得虚伪,毫无说服力。因此,为了给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性依恋关系,我们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当孩子处于应激状态时,父母需暂时搁置“解决问题”的思维,转而采用“情绪承接”模式。比如,用“妈妈看到你现在很难过”替代“你怎么又发脾气”;将孩子的沉默解读为“我需要空间”,而非“她在挑衅”;在孩子情绪爆发时,仅用“我在”或“等你准备好了再说”回应,避免说教。有个爸爸每当女儿再次崩溃,他会默默递上一杯温水:“需要我陪你坐一会儿吗?”这种非侵入式的陪伴,逐渐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而非被评判。

其次,要注重爱的表达,将抽象的“改变承诺”转化为孩子能感受到的具体行为。

让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两个例子。

萌萌一直对动漫和cosplay特别感兴趣。她喜欢在周末和朋友们一起穿上精心准备的服装,参加各种动漫展。但萌萌的妈妈一开始并不理解,甚至觉得cosplay不务正业,担心女儿会沉迷其中,影响学习。所以,当萌萌提出想要参加cosplay活动时,妈妈总是拒绝,“谁家好孩子去弄那玩意,穿的不伦不类,还带着白头发,我一看就上头!”

所以,萌萌总是偷偷摸摸的去参加cosplay的活动啊,也免不了被妈妈抓住,被臭骂臭骂一顿。还有一次为了买cosplay的衣服,她还从奶奶的那个手机银行里偷偷转了4000块钱。这个事情被萌萌妈妈抓到以后,也是极其的暴怒,认为萌萌品行不好,道德败坏,小偷小摸,认为这些都是和cosplay有关系,都是cosplay带来的。但是在进行几次咨询之后,萌萌妈妈决定改变,“自己革自己的命”“没办法,都是为了孩子啊”。

萌萌再想要参加cosplay活动时,妈妈不仅不像以前那样反对,而且会认真地问她:“这次准备扮演谁呀?为啥喜欢这个角色?”萌萌没想到妈妈会这么问,有点愣住了。妈妈接着说:“要不这次我陪你一起去吧,我也想看看cosplay到底是什么样的。”萌萌听了,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不仅支持萌萌参加cosplay活动,还会陪她一起准备服装,甚至主动上网去了解更多关于cosplay的知识。有一次,萌萌随口提到杭州有个大型cosplay展,妈妈毫不犹豫地说:“杭州也不远,坐火车3个半小时,要不我们去吧!”萌萌听到后非常惊喜,她没想到妈妈会这么支持她。

慢慢地,萌萌对妈妈的戒备心少了很多。她开始愿意和妈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成绩也逐渐有了起色。

曼曼的故事也类似。她一直喜欢美术,画画能让她感到平静和快乐。但上了高中后,曼曼的妈妈希望她能选择一个更“实用”的专业,认为学艺术将来不好找工作。所以,妈妈没有听从曼曼的意愿,把她送到了寄宿学校。

寄宿学校的严格管理让曼曼感到非常不适应,她原本通过画画和手机上与画画圈的朋友交流来调节情绪,但寄宿学校的生活让她失去了这些情绪抒发的渠道。结果,曼曼的成绩持续下降,甚至开始出现拒绝上学的行为。

看到女儿的状况,曼曼的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她意识到,要真正帮助曼曼,必须先理解她的兴趣和感受。于是,她决定放下自己内心的成见,主动和曼曼沟通。

妈妈开始主动和曼曼讨论画画,问她以后的规划。她没有再批评曼曼的想法,而是认真倾听,试图理解曼曼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对话,曼曼感受到妈妈的尊重,开始愿意和妈妈分享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曼曼提到一个喜欢的画家在济南开画展,但还在犹豫要不要去。曼曼的妈妈看到女儿的犹豫,主动提出帮她到学校请假,带她去看画展。曼曼没想到妈妈会这么支持,心里非常惊喜。

这次画展之旅不仅让曼曼感受到了妈妈的支持,还让她重新找回了对画画的热爱。妈妈在画展上陪着她,一起欣赏画作,一起讨论画家的风格。曼曼觉得,妈妈不仅理解她,还支持她,这让她对妈妈的信任感大大增加。

曼曼的妈妈还帮她寻找了专业的美术老师,利用周末时间继续学习画画。她不再强迫曼曼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而是尊重曼曼的选择,支持她追求自己的梦想。

通过这些改变,曼曼的妈妈成功地重建了与女儿的链接。曼曼的戒备心逐渐消失,她开始愿意和妈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成绩也慢慢有了起色,更重要的是,她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就像骨折要打石膏,康复期需要特殊保护。等骨头长好了,自然能拆掉石膏走路。就像春天种花,有的3天发芽,有的要等整个雨季,重要的是每天的浇水,而不是一天天数日子。重建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需要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而是父母持续的耐心、理解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