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穷人不配生小孩!”北京理工大学霸语出惊人,揭开婚恋市场遮羞布

更新时间:2025-04-12 19:40  浏览量:2

街头采访是最好看的节目,因为被采访的人都是随机的,没有台本,它往往展示的是最真实的一幕。

北京街头,记者在采访一位北京理工大学的女学霸,当被问及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时,这位女学霸的回答是:“穷人不配生小孩。”

这个回答属实让人有些尴尬,有人骂她话太锋利了,有人指责她傲慢自大,但也有人沉默了,因为这句话虽然刺耳,却如此真实。

这话划破了婚恋市场的遮羞布,让很多人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现实:

这个社会,择偶标准早就赤裸裸地写着两个字——算账。

在我国,生孩子的前提就是得先结婚,而在婚恋上,大家都讲究门当户对。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配对假设”,大意是人们在恋爱和婚姻中,会寻找与自己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外貌水平相匹配的伴侣。

但是,这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婚恋模型,现实情况中根本不是这样的,也可以说是毫不相关的。

每个城市都有公园,公园里最热闹也最具话题性的地方就是相亲角,相亲角反映的才是本地最真实的婚恋市场。

去过的人应该都知道,经济条件好的男生,哪怕长得普通,也总能吸引一群人围观。

而女生呢?

如果条件普通,她们往往会被建议降低标准,而那些“985、211+高收入+颜值在线”的女性,反而被劝别太挑。

因为她们再往上看,发现真正的优质男要么早已结婚,要么压根不考虑同阶层女性,而是选择更年轻、更温顺的伴侣。

同等条件下,男生的择偶范围比女生大了不止一个太平洋,所以女生的婚恋问题就比较突出了。

这就像一个金字塔,在中部和中上部的男女比例是最失调的。女士一般不选择向下兼容的就剩下了,成为了剩女。

为什么婚恋这本是普通的一件事,如今却变得如此艰难?

很多人不愿承认,婚姻的本质,早就不是爱情,是资源的再分配。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安妮特·拉勒提出过一个概念,“文化资本”:

简单说就是,穷人家的孩子不仅缺钱,还缺乏优质的教育、人脉、思维方式,甚至连择偶的能力都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还是从相亲角说起,很多人在相亲时,都会问:“你是哪个学校的?”

如果回答是普通一本,往往连第二句话的机会都没有。而如果你说是北大、清华,恭喜你,对方的眼神瞬间会变得不一样。

这种学历鄙视链本质上,就是社会资源的不平等。

如果是穷人家的孩子,即便考上了一本,也很难进入上层社会的社交圈。

更别提,很多人根本考不上。就算侥幸逆天改命,进入了更高的社会阶层,也未必能改变自己的婚恋处境。

因为你能爬上去,并不代表对方愿意拉你一把。

相亲角有一位女硕士,父母是普通工薪阶层,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了顶尖外企,月薪三四万。

她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优秀,能找到一个和她匹配的伴侣。但现实是,她相亲了几十次,男方一听说她的家庭背景,大多数都婉拒了她。

因为对方觉得,她的阶层不够高,即便她本人优秀,但她的家底不够,孩子未来的资源也会受限。

这就是婚恋市场最冷血的地方——它不只看你个人的努力,还要看你的原生家庭、资源背景,甚至你未来能提供的增值空间。

我们回到文章开头那个女学霸的话。

“穷人不配生孩子”,这句话其实说反了,真正的问题不是配不配,而是穷人的孩子,即便生下来,也很难改变命运。

学霸女生考上了北京理工这样的优质高校,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比北京理工更加优质的教育。

那么在选择孩子他爸的基因的时候,无形中就会pass掉很多人。

这根本不怪她,因为社会的阶层固化已经相当严重,寒门出贵子的概率越来越低。

如果一个孩子的家庭在社会中处于底层,他未来能接受高质量教育,成为高收入群体的概率,远低于中产家庭的孩子。

所以,婚恋市场的本质是什么?

它是一种资源的再分配机制,而这个机制越来越倾向于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这位女学霸的回答并不是拜金,而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这就是事实,它不在乎你的感受,只在乎你能不能提供足够的资源。

-The End -

作者-李眉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