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丨望云未释中心愿,任取儿童放纸鸢
更新时间:2025-04-04 18:27 浏览量:1
清明
春季的第五个节气
因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杨胜清/摄
清明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因为二者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清明三候
一候 桐始华
气温升高,桐树开始萌芽开花。
图片源自网络
二候 田鼠化为鹌
田鼠因阳气旺盛躲回洞穴,而喜阳的鹌鹑类小鸟(古称“鴽”)开始活跃。古人误以为田鼠变成了鸟,实为阴阳交替的象征。图片源自网络
三候 虹始见
清明多雨,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王路/摄
清明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木子/摄
《清明》
【清】弘历
轻暖轻寒杏酪天,绯桃绿柳斗芳妍。
殷殷午夜方祈雨,忽忽春风又禁烟。
新种恰宜浸浅水,嫩苗已看茁平田。
望云未释中心愿,任取儿童放纸鸢。
渔舟/摄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宋】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
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
角声吹落梅花月。
清明习俗
图片源自网络
扫墓祭祖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前往墓地,为先人清扫坟墓,献上鲜花,供奉祭品,举行简单而庄重的祭祀仪式,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敬意。
小星星/摄
踏青
清明期间是春意盎然的时节,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图片源自网络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一项有趣习俗。每逢清明,人们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愿望,然后将其放飞至高空,剪断风筝线,寓意着把晦气、烦恼等一并带走,带来好运与希望。
图片源自网络
插柳戴柳
清明节还有插柳戴柳的习俗,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民间有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 的说法,人们认为在清明节这一天插柳戴柳可以驱邪祈福。
清明养生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便生志。”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当入夜即睡眠、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
金纪友/摄
饮食方面,宜用清补之品,食甘减酸,温润阳气,益肝和中。春季肝气旺盛,食酸易致肝气更旺,影响消化功能。菊花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代茶饮,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将冬季体内积存的寒邪散发。
王琇/摄
“清明”时节,天气转暖,细菌、病毒极易滋生,是呼吸道传染病和肠胃病多发季节。起居、外出,应注意添减衣物,“勿极寒,勿过热”,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不扎堆、不聚集等良好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海报设计]
韩 冰
[视频制作]
杨 雨 晴
[编辑]
赵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