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家庭干预怎么做?湖南省儿童医院引进照管者技能培训项目
更新时间:2025-04-02 05:33 浏览量:2
湖南日报4月1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池边柳 卿小娟)近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数量逐年攀升。家庭干预的重要性已达成专家共识,帮助家长或照管者掌握促进儿童发育和行为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技能已成为全球性的研究课题。记者今天从湖南省儿童医院获悉,该院儿童保健所率先在湖南省内落地世界卫生组织照管者技能培训(WHO—CST)项目,可指导家庭帮助孩子在日常活动中学习与提升技能。
湖南省儿童医院WHO—CST项目是由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孤独症之声”联合开发的一套照管者技能培训体系,旨在赋能孤独症及发育障碍儿童的照管者掌握“家庭养育和早期干预”的核心技能,以提高儿童参与活动、需求与分享性交流、积极行为和日常生活技能的能力,增强照管者信心,促进亲子关系。项目共包含一对一训练课、家长团体课以及家访课程。首批参与培训的照管者表示,经过前期学习,现在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参与活动,泛化孩子的技能,并且更有信心陪伴孩子,亲子关系也更加亲密。
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主任赵莎表示,医院引进WHO—CST项目,将医院干预和家庭干预相结合,为障碍儿童提供科学的、高效的、可及的个性化干预,赋能孤独症及发育障碍儿童家庭,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
赵莎介绍,孤独症谱系障碍,即孤独症(自闭症),是一类以社会交往障碍、刻板行为及狭隘兴趣为核心症状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超过1000万人,其中0—14岁孤独症儿童已达200万人,早期识别与干预对于孤独症儿童的转归尤其重要。
赵莎提醒,五不(少)是孤独症早期行为标志,如家长(照养者)发现孩子有以下表现,请一定带孩子尽早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1、不(少)看:不看人或很少看人,孤独症患儿早期就开始表现出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2、不(少)应:孤独症患儿通常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字没反应,以至于家长首先怀疑他听不见,但是听力检查正常。
3、不(少)指:即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对感兴趣的玩具、食物等不能用手指出,而依赖牵大人的手表示。
4、不(少)语: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延迟现象,家长最关注的也往往是孩子语言问题。虽然语言发育延迟不是孤独症诊断的必要条件,但对于语言发育延迟孩子务必考虑孤独症的可能性。
5、不当:指不恰当的使用物品,孤独症患儿从12个月起可能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比如喜欢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