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从传统走向现代
更新时间:2025-04-02 08:21 浏览量:1
晚清以降,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民族国家建构等各种话语系统对话交流、文学与教育的互动共生、图像叙事兴起等问题,都对儿童文学现代演进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传统和各种议题的深度纠缠又使儿童文学现代演进呈现复杂多变性。
长期以来,把传统文化和儿童文学现代演进对立起来的论述框架制约了对两者关系的全面认识。如果把儿童文学现代转型放置在一个更大的文化政治权力网络中就会看到,传统文化对其制约和推动同时并存,并在与西学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合力下完成。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张梅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儿童文学现代演进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9BZW146)基于此展开研究,考察传统主题在儿童文学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创变,针对具体文本深入分析儿童文学现代演进中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力图在现代语境下重估传统,并进一步探索传统的现代适用性。该项目近日已经结项,其成果被评定为优秀等级。
在对传统儿童观的考察中,学者运用新历史主义等研究方法对历史上的儿童观进行知识考古,重新审视了古代“缩小的成人”儿童观的独断性,指出历史上儿童观的繁复驳杂性;重新审视王阳明蒙学思想,指出其进步和保守并存的时代性;重新审视了清末传统蒙学场域中的儿童观,指出其守正与创新并存的复杂性。这样的知识考古不是为了证明其断裂性和偶然性,而是寻求消逝在历史烟尘中的多姿多彩的儿童,以及被主流、连续性和统一性观念所抑制、删改的复杂歧变的儿童观。学者还以中国儿童文学中小说、童话和图画书三种文体的现代演进作为考察对象,围绕现实性、民族性、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的创造性转化展开论述。
成果认为,儿童文学现代演进是与晚清以来民族国家的启蒙、革命、救亡、建构、改革、开放等同步进行的,因而儿童文学不单纯是儿童或文学问题,而是国族想象在文学层面的象征性表达,应考察儿童文学的传统主题在与多重话语碰撞交汇中的整合与重构。
该项研究把儿童文学现代演进研究的着力点从已经论证充分的“外源说”转移到内在动因上。其成果不仅对促进当下儿童文学和谐健康发展、构建儿童文学民族品格、探索传统的现代适用性等议题提供借鉴,而且对理解中国哲学作为资本主义危机“补救办法”的讨论和中国身份认同危机等问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