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她让2000多名儿童获得“新声”
更新时间:2025-04-01 20:12 浏览量:4
我的深圳故事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每一个深圳人,都是这座“奇迹之城”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他们的深圳故事,亦是城市成长的缩影。
罗湖区聚焦改革创新精神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凸显“服务强区、先锋罗湖”城区特质,策划推出《我的深圳故事——罗湖篇》系列原创推文,讲述深圳人的奋斗故事,今天推出第四期:《23年,她让2000多名儿童获得“新声”》。
23年的坚守
她从命运手中夺回一双双翅膀
让孩子们飞离寂静的牢笼
帮助数千听障儿童获得“新声”
在罗湖,有这样一位“伍妈妈”
她不但帮自己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实现康复
更帮助2000多名特殊儿童告别无声世界
她是怎么做到的?
其中又有怎样的不易?
点击查看视频☟☟☟
“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学会说话。”
伍雪玲是深圳市罗湖区晴晴言语康复中心创始人,她的女儿晴晴在一岁时被确诊为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当初拿到检查结果后,伍雪玲曾整整三个月都以泪洗面,痛苦过后,一份不甘心唤醒了她,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学会说话。”
自那时起,伍雪玲背着孩子到处求医问药,还辞去工作自学康复技能和方法。终于,晴晴在2岁那年植入人工耳蜗,进入了有声的世界,重新激活了生命的节拍。但说话能力并不能随着听力的恢复而自然到来,想要开口说话依然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伍雪玲如同雕塑家,一点一滴雕琢着晴晴的语言能力。
当她听到晴晴第一次叫出“妈妈”时,所有的艰辛都化为了泪水。在伍雪玲超乎常人的努力下,晴晴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
女儿的经历让伍雪玲对听障儿童家庭有着很深的同理心,每每想到仍有很多孩子活在无声世界,他们的家长也遭受着同她一样的压力,就觉得自己不应止步于此。
之后的23年里,伍雪玲凭着“让听障儿童像我女儿一样开口说话”的信念,以及帮助失聪女儿言语康复积累的经验,走上了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之路。
让更多特殊儿童听清世界
得知晴晴的故事后,很多听障儿童的家长慕名前来,希望伍雪玲也能帮助他们的孩子开口说话。起初,有四五个孩子在她家里做康复训练,晴晴叫“妈妈”,他们就学着也叫“妈妈”,“伍妈妈”便由此而来。
2004年,伍雪玲创办了以女儿名字命名的民办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机构——晴晴言语康复服务中心,致力于听力障碍、言语障碍、孤独症儿童康复、语言发育迟缓、脑瘫儿童语言功能康复等康复训练和融合教育。康复中心对学员只收取最基本的费用,以保障机构正常运营。对于困难家庭予以免费救助或减免费用帮扶,并组织善款、物资募集,以帮助困难家庭开展患儿康复治疗。
运营初期,伍雪玲把自己唯一的房子卖了,换了一套符合要求的办公场地。她身兼多职,康复师、行政人员、后勤人员、财务人员、司机……连网站也是她学着慢慢搭建起来的。尽管机构运营困难,但伍雪玲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
在她的不懈努力和政府、社会以及众多家长的支持帮助下,康复中心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和教学环境日臻完善,已发展成为珠三角地区颇具规模、较有影响力的专业听障儿童言语康复服务机构。截至目前,康复中心共帮助2000多名特殊儿童回归正常生活,让更多听障儿童有机会听清这个世界。
凡人善举 获评“中国好人”
2015年,伍雪玲当选为深圳市第六届人大代表,10年来她深入残障群体跟踪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政府修订法律法规,完善残障群体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政策。
如今,在伍雪玲的持续推动下:
深圳市残联对残障儿童的康复费用补助提高至每人每年4万元-5万元;
人工耳蜗植入产品和手术费每人提高至15万元补贴;
耳蜗配件升级费一次性补助7万元;
每人每年5000元以内的耳蜗配件费补贴。
2023年,伍雪玲的女儿晴晴大学毕业回到康复中心工作,成为了母亲的得力助手。多名曾经在中心康复的孩子,也常常回来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志愿服务。孩子们的成长和成功,是对伍雪玲最好的回报,她所播种的爱与希望,也在众多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2024年,十几年前康复的孩子们相约回来,偷偷为伍雪玲举办了一场“奇迹妈妈”音乐会,齐声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那一刻,泪奔的伍雪玲释然了,所有的心血、付出都是值得的。
2024年4月18日,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伍雪玲被评为助人为乐“中国好人”。在伍雪玲看来,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她的鼓励,更是对整个团队的肯定和认可,今后他们也将继续在帮助听障儿童恢复听力、重获新生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伍雪玲的心里始终有一个愿望——希望已经康复的听障孩子健康成长,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过上美好生活,更希望这些孩子长大后能帮助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信息来源:罗湖区融媒体中心、深圳市罗湖区晴晴言语康复中心
统筹整合:罗湖发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❶最新公告!千万大奖活动有调整→
❷“抢人大战”!现场火爆!
❸十大人才“安居乐业”礼包,直接AI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