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从“站台”直达“院内”!南京“宝宝巴士”公交开进儿童医院河西院区

更新时间:2025-04-01 18:05  浏览量:4

带娃到南京儿童医院河西院区不烦了!4月1日,南京微循环公交B61路正式上路运营。

B61路采用“宝宝巴士”车型,粉红色的涂装,再加上装饰的卡通形象,整体小巧可爱。B61路连接“儿童医院河西院区”与“江东中路·元通南”,5公里一站直达,10多分钟就能跑完全程,让家长带娃看病少跑路更便捷。据悉,这也是南京第二条实现“站台”到“院内”无缝衔接的就医专线。

从“站台”到“院内”,B61路一线直达

据介绍,B61路公交自“儿童医院河西院区”起,经内部路、保东路、友谊街、江东南路、江东中路至“江东中路·元通南”;返回由江东中路、江东南路、宜悦街、保东路至“儿童医院河西院区”。儿童医院河西院区的服务时间为每天的6:50—18:00,车辆间隔10~15分钟/班。目前,该线路配备3辆“宝宝巴士”作为运营车辆,线路采用无人售票,单一票价2元模式经营,支持电子支付。乘客可享受政府各类优惠或免费乘车政策。

“为了保证市民的便捷和速度,B61路全程只有江东中路·元通南(路西侧上下客)和儿童医院河西院区两个站点,全程约5公里,中间未设站、不停靠。”南京公交集团运营服务部线网规划工程师谢鑫介绍,B61路高峰间隔在10分钟左右,平峰期在15分钟左右,平时与周日的运营时间是一样的,根据前期的调研,线路日均客流在1000人次左右。

“这个很快,一站就到了,感觉很方便!”采访中,带女儿前来看病的曹女士从元通站乘坐“宝宝巴士”抵达儿童医院。她告诉记者,之前她到了元通地铁站,要么打车、要么坐109路公交车,但是109路中间会停站,全程要20分钟左右。今天刚出地铁站就恰巧看到了B61路,车子中间没停,感觉很快。

带娃在儿童医院住院的李女士说,她住在园博园附近,每次来医院,都要先乘坐地铁4号线,再转2号线到油坊桥地铁站打车。“B61路开通后就太方便了。等出院的时候,走出医院大楼就能坐着‘宝宝巴士’到元通站坐车了。”

约10天开通一条线,彰显南京温度与速度

“B代表宝宝,61代表61儿童节。”在评论区,不少网友点赞,B61路连番号都这么用心。

南京市儿童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爱华介绍,儿童医院河西院区的日均门诊量为6000-8000人次,有2/3的都是外地人,大家都知道院区停车比较困难,选择乘坐公交、地铁来得比较多。所以在省人医的首条就医专线开通后,就联手公交部门对接院区就医专线的开通,“从对接到开通,总共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非常快。”

地面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服务着市民的交通出行和城市的应急保障。“放在之前,公交车根本不可能开到医院内部。”南京市公共交通乘客委员会秘书长郎亮表示,儿童医院周边的公交线路从最初的160路到之前的B9路,再到现在的B61路,通过不断优化方便就医群体的公交出行,体现公共服务的温度,也展现了南京公交服务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彰显了南京公交协同发展的共治共享。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为保障线路的顺利开通和运行,南京交通运输部门与交管、公交以及医院通力合作,多次实地勘察、深入研讨,结合市民出行需求、就医习惯及现有交通状况,给出最为合理的线路方案和规划线路站点布局。比如,交管部门对公交车辆运行流线进行把关,并施划“就医微小巴士停靠点”标识。市公交集团对该线路公交车辆进行专用涂装,并布置了可爱的毛绒玩具。儿童医院河西院区在医院场区内合理设置上下客站点,安排专人负责管理进出口秩序(4号门进、3号门出)和院区内引导,提升市民就医出行的整体体验。

南京将开通更多微循环线便捷市民出行

“开门办公交”,向公众敞开大门,问需于民,积极接纳来自各方的声音,一直是南京交通运输部门坚持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方式。

南京市交通运输局交通执法总队一支队大队长周巍建表示,目前,根据不同服务群体需求,南京公交已经定制开通了“通学线”“求知线”“敬老线”“就医线”“祭扫线”等多种特色线路。以儿童医院河西院区“就医线”为例,待二期建设时,交通部门还将与院方协商打造贯通式的公交接驳方案。

此外,在线网优化方面,交通部门结合即将开通的地铁5号线等轨道交通线路,已经制定了多条线路的优化组织方案。待开通后,再视客流情况进行优化调整。交通执法部门将持续关注群众出行的品质化、精细化需求,使公交更多地深入城市的背街小巷、院区园区,真正实现市民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畅达。

据悉,当前,南京正根据公交客流出行特征,围绕“骨干+接驳”理念,推动传统公交运营线网向“换乘鱼骨型”线网转变,形成以轨道交通、公交骨干线为鱼骨,微循环、接驳等公交支线为鱼刺,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等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绿色交通体系。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微循环线路开进社区、进企业、进园区,让市民出行更便捷。

通讯员 宁交执 实习生 赵萍萍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娜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