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亲子沟通遇阻?试试这4个黄金句式!

更新时间:2025-04-01 18:00  浏览量:2

在亲子相处中,孩子偶尔会做出一些让家长觉得难以接受的事,这时不少家长往往轻易就认定是孩子不“懂事”。然而,家长们似乎忘了,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很多时候反映出的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只是一味指责,却不反思自己与孩子交流时是否得当,那亲子间的隔阂只会越来越深。

其实,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怀揣理解之心,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一、四种需避免的说话方式

1.“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五岁孩子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而哭泣,或四岁孩子在公交车上不愿乖乖坐着时,这些行为其实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当然,若孩子表现得更为成熟、懂事,父母自然会满心欢喜。然而,在没有深入了解孩子出现所谓“不合理”行为背后的原因之前,就脱口而出这样带有责备的话语,此时父母真正关心的往往是孩子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比如让自己感到尴尬或难堪。真正应该做的是关心孩子的感受,用心去理解他们,给予足够的体恤与同情。比如思考孩子是不是因为待在这里感到烦闷,亦或是肚子饿了。

2.“你真是没用,这点事都做不好!”

有些父母常以 “你真笨”“你真是没用” 之类话语自诩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想借此让孩子内心强大。然而,这些话听起来刺耳,更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孩子在成长中,内心本就脆弱敏感,这样的言语易使其自尊受损,产生自我怀疑。父母职责应是给予爱、支持、帮助与教导。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引导孩子正视困难,而非靠言语打击。若非真心觉得孩子无用,就别再出口伤人,莫让错误的 “教育” 方式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

3.“你怎么就不能像别人家孩子一样啊!”

将自家孩子与他人作比较,这种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让孩子产生自己是“二等公民”的感觉,进而加剧他们与他人的对立情绪。父母或许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孩子变得更听话、更努力学习,然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只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要相信孩子自身蕴含的力量,同时正视他们的弱点。引导孩子关注自身的行为,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才是正确的教育之道。

4.“别跑!你会摔跟头的!”

父母往往自认为自己的关心和提醒无微不至,可这种警示方式实际上是在向孩子传递“我已经预见到你会摔跟头”的信息,这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孩子越努力想要做好,却越可能遭遇失败(因为“跑了就会摔跟头”),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对你的提醒产生抵触情绪。其实,你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叮嘱孩子“把鞋带系好了再出去玩儿”,这样谈论的是鞋子等装备的准备问题,而非直接针对孩子的“无能”。而且,当你过度警告孩子不要发生某些事情时,他们往往会忽视你的提醒,因为在他们看来,你似乎并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

二、四种有效的说话方式

1.“你来决定……”

当你要让孩子做某件事,或是阻止他们做某事时,不妨说“你来决定吧……” 这样能让孩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由自己决定,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当孩子和伙伴在家中疯闹,影响到邻居休息时,你可以说:“这样大声会影响到邻居的休息,那么你们来决定吧,是安静一点儿呢还是到外面去玩儿?”如果他们选择出去玩,但5分钟后仍在屋里大喊大叫,你可以接着提醒:“你们刚才已经答应了到外面去玩儿了不是吗?”这种方式既能教会孩子明白选择意味着承担后果,又能让父母避免总是充当严厉的约束者角色。让孩子明白,选择与责任相伴,这便是真正的自由。

2.“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的这种行为。”

教导和约束孩子是必要的,但要明确区分孩子的不当行为和他们本身。在管教孩子时,告诉他们:“我为你指出什么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正是因为我爱你,虽然我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我依然爱你!” 这样的表达既能时刻提醒自己,管教的目的是纠正和引导孩子,让他们变得更加优秀,而非单纯为了教训或惩罚;又能让自己在面对孩子时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出现低质量、起不到榜样作用的咆哮。

3.“你要知道,不同的人会有自己不同的需求。”

当孩子喊出“这不公平”时,父母不要急于呵斥或忽视,而是要耐心引导他们理解一个道理:每个人并非总会得到同等的待遇,此时“公平”的真正含义是“每个人在他需要这个东西的时候得到它”。所以,当给亲戚的孩子买礼物时,不必再为自己孩子也买一份以求“公平”或“安慰”。就像如果别的孩子生病了,自己的孩子显然不需要跟着一起吃药。通过这样的引导,能让孩子逐渐理解公平的相对性。

4.“告诉我,你心里真实的想法!”

孩子在情绪激动时,可能会口不择言说出一些伤人的话。这时,父母要轻声安抚,真诚地对孩子说:“告诉我,你心里真实的想法!” 引导孩子倾诉内心的感受。也许孩子是因为被误解、期望落空等原因而愤怒、委屈。父母要耐心倾听,给予回应。比如问:“是发生了什么让你这么生气呢?” 帮助孩子梳理情绪源头。让孩子明白,表达真实想法比发脾气更重要。如此,孩子在未来面对情绪波动时,才能更冷静地表达自我,与他人友好沟通。

三、与孩子交流的注意事项

· 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

和孩子交流时,要让孩子感受到他们是你的朋友,你对他们的要求和期待是尊重且期待的,而不是将他们置于对立面。只有当孩子认为你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真心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时,他们才会更愿意与你沟通交流,分享内心的想法。

· 避免技巧性过强的话语

在与孩子沟通时,不要过度使用一些看似巧妙实则可能引起误解的话语。例如“我刚才跟你说什么来着!”这种反问句,背后隐藏的是对孩子没有遵循你话语的指责。直接且严肃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反而能减少孩子的困惑,更有利于亲子之间的顺畅沟通。

·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在特定年龄阶段表现出顽固、索求和以自我为中心等行为是正常且可以接受的。父母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要知道,当父母发怒时,自己表现出的“自我为中心”可能比孩子的更难以被原谅。所以,多一些耐心和理解,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写在最后:

总之,与孩子交流是一门艺术,需要父母用心去学习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以适应孩子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成长阶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