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南昌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护航孤残儿童健康成长

更新时间:2025-04-01 09:38  浏览量:1

修复飞翔“翅膀” 点亮希望之光

近年来,南昌不断提升孤残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水平,从打造儿童康复中心,为自闭症和脑瘫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到创新探索“类家庭”养育模式,让孩子享受亲情温暖,再到建设特教中心,推行特需儿童“融合教育”,不断健全关爱孤残儿童成长体系,织密织牢保障网络。

康复训练“量身定制”

治疗室里,一脑瘫患儿紧紧抓着平衡杆,小脸憋得通红,却倔强地不肯放弃。康复师半跪在她身后,双手虚扶着她的腰,轻声鼓励;

感统训练区里,自闭症儿童正埋首在海洋球池中,专注地玩游戏,治疗师用不同质感的刷子轻轻刺激她的手掌,帮助她建立触觉感知;

……

南昌市社会福利院康复中心运动治疗室里,孩子们正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平衡训练。有的因为脑瘫导致肌张力过高,有的患有孤独症,不善于与人交流。然而,在康复老师的耐心引导下,他们正在逐渐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在训练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练习手工折纸的小辉(化名),他的脸上一直挂着灿烂的笑容。

“小辉刚来的时候被认定为痉挛型四肢瘫不能独立行走,独站时间短,手指不太灵活,而且不会穿脱衣裤,不能独立如厕。”市社会福利院康复中心工作人员朱佩佩介绍,“根据他的情况,中心制定了训练方案,开展精细认知训练、粗大运动等,通过扶持行走、踩液压器来训练他的运动能力。同时,开展引导式教育课程,以及感统、多媒体课程,对他进行全方位训练。”

如今的小辉已经9岁半了,虽然做精细动作比较缓慢,但在手工折纸时,他还可以使用剪刀剪较复杂图形。

一旁,小安(化名)流利地背诵着《滕王阁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小安抑扬顿挫的节奏里,展现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安今年13岁了,刚入院时只有1岁多,做了脑积水引流手术,双下肢不能负重,有模仿意识,有发声但无发音。一直以来,中心根据他的年龄和能力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现在他有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背诵较多古诗词等,可进行正常社交,对声乐方面也有很强的接受能力。”看着小安的成长,朱佩佩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记者了解到,市社会福利院康复中心具体包括自闭症康复和脑瘫康复,根据孩子的功能情况,制定目标及康复计划,并采用“文字+影像”的方式记录康复进程,使其能力从粗大、精细、认知和生活自理四个方面得到整体提升。

截至目前,市社会福利院累计为2000余名孤残儿童提供了高质量康复服务,康复有效率达95%以上。

推行特需儿童“融合教育”

“这是农民伯伯,农民伯伯是在哪里工作的?”“我知道,在农田里!”……在市社会福利院特教中心,孩子们围坐在教师杨红英身边,清澈的眼眸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杨红英温柔地带领孩子们在游戏中汲取知识。

“我们会根据这些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最近发展区、认知能力等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最大限度满足孩子个性化发展需要。同时,以游戏互动、小组活动、以强带弱等形式,来帮助这些中重度儿童在实施康复干预的同时也能学习到新的生活技能。”杨红英说,“曾经自闭的小女孩,如今能主动回答问题了,不愿开口说话的小男孩,现在也能大声朗诵了,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变好,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2012年9月,市社会福利院特教中心正式挂牌,并在全国儿童福利机构率先推行特需儿童“融合教育”理念。“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特教中心构建了集发现教育、兴趣培养、生活体验、技能培训、职业规划于一体的特殊教育体系,并不断优化个性化培养模式,实施以爱为底色的教学,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自信幸福成才。”市社会福利院特教中心刘珑华介绍。

跟随刘珑华,记者来到了特教中心律动室,还未踏进教室,自闭症儿童小雯(化名)就向记者挥手打招呼。随着音乐声响起,小雯跟着韵律拍打着小手,一边摇晃着脑袋,一边学手势舞。

一旁,小敏(化名)坐在窗户边,手指有些蜷缩,但也丝毫不妨碍他对音乐的喜爱,在老师的鼓舞下,他逐渐放松下来,嘴角微微上扬。教室里音乐声、拍手声、笑声交织在一起,跳动的音乐和一张张无忧无虑的笑脸让人感动。

记者了解到,特教中心由特教学前和特教学龄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年龄和能力情况分为六个班级,目前在校学生79人。在教学上,特教中心始终秉承“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宗旨,通过理念共融、教学共研、学生共育、资源共享等方式,有效实施融合教育,以强带弱的形式,让更多中重度特需儿童在接受康复干预的同时也能学习新的生活技能,亮出生命的色彩。

创新探索“类家庭”养育模式

清晨,“爱心妈妈”龚虹早早起床为6个上学的“儿女”做早饭后,再叫孩子们起床、梳洗、吃早饭。“爱心爸爸”则送他们去市福利院特教中心学习。16时30分,两人陆续将6个孩子接回家,一家人共同享受欢乐的亲子时光……

以上场景,是市社会福利院里“类家庭”寻常的一天。

为让困境儿童能更好地“有所依、有所医、有所教、有所乐”,市社会福利院创新探索“类家庭”养育模式,院内建起了“爱心之家”,创建院内双亲式“爱心家庭”。向社会公开招聘了有养教经验的、有爱心的夫妻担任“爸爸”和“妈妈”,与院内孤残儿童组建家庭。每个家庭由一对夫妻和6个孩子组成,孩子们和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在自己家中,有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可以充分享受父母之爱和亲情的温暖,在健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照顾6个孩子的生活起居,辛苦不言而喻,但看到他们健康成长,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龚虹说。

无独有偶。2012年,文红英与丈夫经过选拔,成为福利院的“模拟父母”。10余年来,文红英白天照顾孩子、料理家务,丈夫则在本地务工,下班后回家和孩子们一起生活。

“我自己的孩子已经成年了,现在能再养育这些‘宝宝’,我觉得很幸福。”文红英告诉记者,“每次放学后接他们回家,他们总是争着抢着要抱我,有时候我感冒咳嗽了,孩子们还会学着爸爸的样子拍拍我的背。虽然照顾他们很辛苦,但也收获了很多感动。”

文红英告诉记者,刚组建家庭时,有的孩子不太爱说话,会表现得很愤怒,甚至嗷嗷大叫。那时候,文红英才意识到这群孩子的特殊性。为让自己更快地适应,孩子更快地融入,文红英与丈夫不断学习孤残儿童的护理知识,时刻关注孩子们的状态,在试探交流中琢磨着每一个孩子的脾气性格,凭借耐心和爱心走进他们的内心。

“我想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平安快乐长大。虽然自己已经到了要退休的年纪,但是想到这些孩子,就非常舍不得。”文红英说。

“类家庭”养育模式创建以来,孩子们的变化也是可喜的。“他们都很懂事,越来越开朗、坚强。”文红英说,“作为这些特殊孩子的‘父母’,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弥补他们成长的遗憾,让他们自信面对未来。”

如今,孩子们体验到了家庭的关爱与亲情的可贵,不仅深深地依恋上了自己的“父母”,而且内心逐渐敞开,性格越来越阳光。截至目前,市社会福利院已建立12个“爱心家庭”,正着力打造为全国“类家庭”项目的先进样板。

(刘文轩 洪观新闻记者 胡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