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双减”之下:西安“亲子周末”奔赴热爱与陪伴

更新时间:2025-04-01 09:13  浏览量:2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在西安,孩子们的周末时光正悄然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曾经被各类补习班填满的周末,如今正被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所取代。

从家中的厨房到红翠相间的草莓园,从绿草如茵的运动场到书香弥漫的图书馆,从生机勃勃的田野间到梦幻奇妙的儿童剧院,都成为孩子们的热门“打卡地”。他们用欢笑和探索重新定义课余时光,尽情享受着自由成长的快乐。

探索自然意趣与美食“课堂”

3月30日,春光明媚,绿意盎然,三年级学生毛豆和爸爸妈妈来到汉城湖附近郊游。

“我们在草莓园里摘草莓,在一家农场里喂羊驼、搭帐篷,孩子在无动力乐园玩了整整一下午,晒饱了太阳、出足了汗,高兴得不得了。”毛豆的妈妈周女士说。

周女士自称,曾经是个“很卷”的妈妈。孩子“幼升小”那一年,她一口气给孩子报了拼音班、识字班、英语班、数学思维班4种学科类培训班。“那段时间的周末真是不堪回首,现在想起来也很后悔。”周女士坦言,不但孩子学得很辛苦,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她自己也感到很累。后来,她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对,便不再报学科类培训班。上小学以来,每到周末,她就带着孩子各种“打卡”大自然,孩子的视力一直很好,她觉得和户外活动时间长有很大关系。

“快来尝尝我做的鸡蛋火腿披萨!”3月30日中午,9岁的赵承硕兴奋地端着一盘金黄酥脆的披萨从厨房跑出来,小脸上还沾着面粉。他小心翼翼地切好披萨,请妈妈和奶奶品尝自己的“大作”。

别看是个小男生,赵承硕可是个十足的“美食小达人”。从小他就对烹饪有着浓厚兴趣。每逢周末,厨房就成了他的“实验室”——上周跟着奶奶学会了包饺子,这周又挑战自制披萨。从和面、擀饼到配料、烘烤,每个步骤他都认真完成。

“现在周末不用上课外班,孩子可以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妈妈陈女士欣慰地说。她发现,孩子在烹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学会了耐心和专注。更让人惊喜的是,赵承硕现在还会主动查阅食谱,研究食材搭配,把烹饪变成了充满创意的探索过程。

徜徉儿童剧场和静谧“书海”

3月30日下午,在西安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梦想剧场,领着孩子来看儿童剧的家长络绎不绝。当天上演的是《二十四个奶奶》,以二十四节气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感人的祖孙情,令10岁的萌萌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我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带孩子看儿童剧。看剧时,孩子常常会和剧中的人物共情,可以滋养她的共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而且不少儿童剧都是经典的中外名著和童话故事,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有积极作用。”萌萌的妈妈祝女士说。

“双减”实施以来,祝女士坚持每个周末空出来一整天的时间,带孩子外出增长见识。她认为,孩子成长的路很长,分数绝非丈量孩子未来的唯一标尺,塑造健康体魄与完整人格,远比成绩更能影响孩子人生的走向。

看完《二十四个奶奶》后,孩子们开心地和演员们合影。记者 王燕 摄

3月29日上午,不少小学生走进陕西省图书馆,在书香中度过充实的周末时光。8岁的依依拉着妈妈的手,轻车熟路地来到一楼的儿童阅读区。“这是我们每周的‘图书馆日’!”依依兴奋地说。虽然家住得比较远,但这对母女坚持每周六乘坐云巴前往省图高新馆区。“孩子特别喜欢这里的氛围,每次来都要待到闭馆。”妈妈南女士笑着说。

在儿童阅读区,依依挑选几本书后坐在靠窗的小椅子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书页上,映照着她专注的小脸。图书馆座无虚席,成群的孩子沉浸在各自的阅读世界里,不少家长也捧起书本陪伴在旁。

“这里不需要预约,双休日也正常开放,藏书丰富,环境舒适,特别适合带孩子来。”南女士告诉记者,除了每周六固定的“图书馆日”,她们还会在周日安排户外活动,或去秦岭徒步,或到公园野餐,让孩子在书香与自然中度过有意义的周末。

孩子们在陕西省图书馆高新馆区沐浴书香。记者 程静 摄

从奔波补习到阖家相伴

3月29日下午,在西安市青少年宫上完舞蹈课后,上五年级的玉玉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住在北郊的爷爷奶奶家看望老人。

玉玉妈妈告诉记者,“过去,每到周末,爷爷奶奶想孙女时,都是来我们家看她,但也只能在一起吃顿饭,其他时间孩子不是去培训班补课,就是在写作业。自从‘双减’政策出台后,我就给孩子‘松绑’了,只给她保留了舞蹈这个兴趣班,一直上了好几年,现在孩子身体素质比小时候好,也非常自信、大方。”

和玉玉家情况一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双减”前他们忙于在周末把孩子送去各种补习班,“双减”后他们忙于规划周末的亲子娱乐和学习活动。

“以前每个周末都像打仗一样,孩子要赶3个课外班,连回婆婆家看望老人的时间都挤不出来。”3月29日下午,杨女士感慨道,现在,上二年级的女儿只需在周六上午上个篮球班,下午一家人就能轻装出发,回到位于阎良区农村的老家。

这个周末,祖孙三代正在田间地头忙得不亦乐乎。小语挎着小竹篮,跟着奶奶在麦田边采摘榆钱。“奶奶你看,这棵树上挂满了小铜钱!”小语举着一串嫩绿的榆钱兴奋地说。“傻丫头,这个叫榆钱。一会儿奶奶给你蒸榆钱馒头,再蒸个榆钱麦饭,保准你们没吃过!”

从田间满载而归后,舅舅带着小语和两个表哥来到村口的广场上放风筝。杨女士笑着说,“现在每次回老家,孩子都能发现新乐趣——春天挖野菜、夏天打水仗、秋天摘果子、冬天堆雪人,这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

更让杨女士欣慰的是,这样的周末安排不仅让孩子亲近了自然,还增进了家人感情。“以前孩子跟爷爷奶奶都不太亲,现在每次回来都缠着老人问这问那,祖孙之间有说不完的话。”杨女士说。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燕 程静

本文来自【西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