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守儿童到「精英律师」:我打赢了300场官司
更新时间:2025-04-01 01:50 浏览量:4
“一个农民工子弟的逆袭悖论:当寒门贵子成为新一代缺席父亲。”
01
寒门精英到律所主任
王主任今年40岁,是我身边可以算是成功跨越阶级的典型寒门贵子代表之一,从小品学兼优加之自己努力,最后考上了国内知名学校学习法学并保送本校研究生,在校期间过了司法考试,一毕业就进入律所,经过10多年的拼搏奋斗现在已经是律所主任了。
我不仅一次的和他探讨他为什么学习这么好,他也不仅一次的表示他其实挺笨的,全靠后天努力,如果人在聪明一些可能就能考上排名更高的学校,可能现在发展会更好,最后他总会用他开悟早来结束这个话题,他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属于农民工子弟留守儿童,常年家里只有爷爷奶奶,但是他爷爷奶奶从来不让他干农活,总是说我孙子是学习的料子,只需要好好学习就好。从小他就比其他孩子成熟,懂得努力,在高中时期住宿晚10点熄灯,为了不打扰其他人休息,他会蒙住被子打手电学习到12点,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02
乡村根系 vs 城市精英
记得他刚在北京做律师的时候,他和我提过不愿意回老家,因为回老家比上班还累,要解决村里所有人的法律问题;更愿意在北京做一个杀伐果断不过多考虑人情关系的专业律师。年轻的我颇以为然,认为律师就是要抛弃感情要理智的,也问过他是否给坏人做过辩护,他回复我:“正义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是必须有人填写的完形填空”。我至今仍然不太明白他说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现在会说:“还是回老家好,回老家特放松”。我知道为什么,因为他的儿子也变成家乡的留守儿童了。
他现在常说,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对不对,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过于自私了,不知不觉亏欠了孩子很多。
03
用20年从田埂走到法庭,却把儿子留在了新‘留守时代’
关于让儿子回老家上学,做新的留守儿童的这个决定,他更多的表达是无奈,他说:赢了300场官司,解决了300多个家庭问题,但是对于孩子在身边上学这件事真的无能为力,只能用老家最好的学校和丰富的物质来弥补孩子。
他说现在家庭顾不上,而在事业上也越来越迷茫,不知道是因为做的越多越小心还是做的越多心越硬,现在的工作变成了任务,心存敬畏的情况越来越少了。我不太理解他说的心存敬畏到底需要敬畏什么?但是我希望是敬畏正义。
PS:据《2023法律人生存报告》中统计寒门精英律师中,82%自评“事业家庭失衡”。
04
与自己和解
他是我身边为数不多常用后备箱中那双篮球鞋的朋友,每周可以打一到两场球,他不承认球技下降而总是说木地板限制了他的发挥。说这是为数不多能够让内心平静的时刻了,因为还纯粹。
我问他,觉得现在生活幸福么?他回答说幸福不幸福现在说来可能还早,不过现在的生活还算比较满意,现在生活很规律,每两周回一次老家看看孩子和老父亲喝两盅,下班回家和儿子一直开着视频还能辅导辅导儿子作业,每周有热爱的篮球打。毕竟不像自己小时候还需要为了钱而发愁。
05
后记
时代裹挟着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着巨大的改变,当我们用一代人青春赌来阶层跨越,是否早已在账户里预存了下一代的孤独?回头问自己一句是否值得?是否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