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批评的论证逻辑与四种模式
更新时间:2025-04-01 00:01 浏览量:3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文献批评是一门艺术。它由一系列有理有据的论证组成,而论证源于对文献的详尽分析与评估。要对文献批评进行论证,必须弄清已有研究与研究问题本身之间的关系:研究问题要寻找什么信息?已有研究能够如何回答这一问题?文献批评的论证,即是对有关研究的已有知识加以阐释,并探究这些知识是如何回答研究问题的。
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在《怎么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一书中指出,在文献批评时,请问一问自己以下问题:“如果前提是‘关于研究问题,已有研究提出了X’,那么能得出什么结论?”之后依据这一问题,对文献批评进行论证。因此,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建构“如果……那么……”的逻辑关联。
一、 文献批评的论证逻辑
研究问题和已有研究之间存在某些特定的逻辑关联。在论文中,我们需要找到研究问题和已有研究之间的最佳逻辑关联模式。而选择最佳关联模式的关键在于,弄清研究问题所寻求的答案与文献研究得出的证据和前提之间的关系。以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为例:“什么饮食习惯会导致儿童肥胖症?”回答这一问题的有用信息与肥胖症这一结果之间属于因果联系,所以最适合的逻辑关联就是“因果联系”。在这个研究问题中,结果已经指明,所要寻求的是原因,所以基于发现式论证的证据和前提必须要说明导致肥胖症的饮食与行为习惯。
二、 文献批评的四种论证模式
文献批评进行支持式论证时可以应用一些基本逻辑模式和方法。每一模式都有各自的逻辑规则和先决条件;为了实现论证目的,必须在论证过程中体现这些先决条件。
(一) 从因到果
从因到果。“原因导致结果”是支持这一模式的隐含逻辑规则。运用这个论证模式,你必须证明你的证据指向的是你在研究问题中界定的某种结果的原因。
下面的研究问题可以运用这一论证模式:
“内地城市的少数民族高中生辍学的原因有哪些?”
“多代福利依赖的原因有哪些?”
上述每个问题都界定了一个结果,然后寻求其原因。在发现式论证环节得出的前提必须提供证据,证明这些原因与你的主旨论点有关。
(二) 从果到因
从果到因。“从果到因”模式所运用的是与“从因到果”模式刚好相反的逻辑规则。这一规则认为,所有的结果都源自一个或多个原因。要运用这个论证模式,你必须确保你的证据能够印证你在研究问题中所界定的情况可能导致的各种结果。
适宜这一论证模式的典型研究问题如下:
“青少年酗酒的早期预防措施有何成效?”
“强硬的合同协议对员工工作态度有什么影响?”
这些问题都界定了一个原因,然后寻求其结果。在发现式论证环节得出的前提条件必须提供证据,证明这些结果与你的主旨论点有关。
(三) 预示
预示。当研究问题所寻求的是某个事件或行为的合理信号(signal)、指示(indicator)或征兆(symptom)模式时,可以使用符号模式。支撑这一模式的逻辑规则是:行为或事件的征兆、信号或指示的出现先于行为或事件本身。运用这个论证模式的前提是证明在探究论证环节得出的前提正是研究问题所界定的案例的合理征兆、信号或指示。
这一论证模式的研究问题如下所示:
“儿童自闭症的早期征兆是什么?”
“功能异常型群体的特征是什么?”
每个问题都是寻求预兆研究情况将会发生的符号或信号前提。这些前提将成为这些情况的特征,可以对其做出论断。从探究论证环节得出的前提必须提供行为或事件的征兆、信号或指示,从而形成论据,导出文献综述的论点。
(四) 权威论证
权威论证。在形成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参照权威观点是应用最为普遍的模式。这种逻辑依赖于权威专家的论证或观察,从而能直接证实研究问题所界定的案例。这一模式的逻辑规则是:由于专家认为某个命题成立,而专家意见是确凿合理的参考资料,因此该命题为真。
运用这一论证模式的研究问题如下:
“人类智能的本质是什么?”
“复杂组织的有效领导的特征是什么?”
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运用相关的专家论证,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结论(即案例的论点)的合理性。运用这一模式,必须证明论据主体对于研究问题所提出的疑问提供了权威的解答。
(本文首次发表在科研写作研究所网站,20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