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孤独症儿童能恢复正常,但诊断后就悬了

更新时间:2025-03-30 00:53  浏览量:4

孤独症到底能不能恢复正常?这其实是一个认知问题,孤独症儿童家长的认知决定了孩子能不能恢复正常。

一、孩子要想恢复必须进行早期干预。这并不是给家长制造焦虑,而是提醒家长干预要越早越好。

普通儿童在2-3岁的时候,发展出了一种知名(Naming)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普通儿童不用通过直接教学,就能从环境中学到知识。这种能力使普通儿童表现出更高的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孤独症儿童不仅没有这种中阶能力,他们的模仿、配对、听指令、仿说、命名、提要求、对话等初级能力都需要我们一项一项去教。假设儿童具备了这样一项一项的能力之后,这些能力之间只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接近知名能力。

所以,要想使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那么他们至少需要在三岁前通过人为干预获得这些能力。但是,目前又有多少人知道知名能力,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常常是在孩子被确诊之后,才去查资料学习相关知识,这里花费的时间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又拉大了与普通儿童的距离。

二、家长需要正确认识孤独症的刻板。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就是刻板行为和社交障碍,在我看来社交障碍也是因为刻板。

早在1957年斯金纳出版的《语言行为》一书,提出语言也是行为,家长们需要认识到刻板行为不仅包括一些外显的行为还包括语言,语言又是社交沟通的媒介,所以正如我所说的孤独症最核心的障碍就是刻板。

重点来了,语言刻板表现在哪里呢?什么导致了语言刻板?刻板的语言又是怎么影响社交的呢?应该如何干预呢?

抛开你对语言的传统认知,听我讲。比如,“妈妈”这个词语,这一个词语有不同的功能。大家在教孤独症儿童时最常体现的一个功能是仿说功能。用教普通儿童的方法教孤独症儿童,教出来的孤独症都是小鹦鹉,你说什么儿童机械重复什么。

孤独症儿童认知刻板,心理学中认知是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整合然后输出的过程。孤独症儿童接受信息的方式单一,仿说现象就是儿童接收到了声音信息重复了这个信息,表现为儿童听到别人说“妈妈”,之后说了“妈妈”。

除了仿说功能外,命名功能是指,儿童对感官接收到的信息用语言进行描述,常见的就是命名看到的。眼睛看到妈妈这个人以及看到妈妈的图片说“妈妈”,这里说妈妈就是命名功能了。

《语言行为方法-如何教育孤独症和相关障碍儿童》一书中,有对不同的功能语言进行的通俗易懂的解读,非常适合孤独症家长阅读,我的经验是多读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孤独症儿童能仿说但不能命名的居多,就是孤独症儿童只会对声音做出重复反应(仿说反应与刺激之间有形式上的相似性和点对点的对应关系),不会对看到的进行语言描述,不知道这其中的原理的你,只会说儿童没有主动语言。

同样是说“妈妈“,儿童需要妈妈的关注时喊”妈妈”,这时候喊妈妈的功能是提要求;当别人问“谁带你来上课的?”孩子没有重复这个问题,而是回答“妈妈”,这里回答妈妈就是对话功能。

因为你意识不到孤独症儿童接受信息的刻板,在进行语言训练时,不做刺激转换训练、不知道要进行功能语言的训练,得到的结果就是儿童会说不会用,不知道别人说了话自己应该怎么回应,这就是社交障碍的本质。

综上,对孤独症儿童要进行早期干预,越早越好;正确认识孤独症儿童的刻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干预。家长们老师们,学无止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