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阳光驿站暖童心 周末“趣”处伴童行---金泉街道易地搬迁周末托管驿站点亮易地搬迁儿童成长路
更新时间:2025-03-26 12:37 浏览量:5
在丹寨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每到周末清晨,阳光总会准时洒进社区党员活动室。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由县妇联精心打造的“阳光驿站”公益托管营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个特别的周末课堂,不仅为搬迁儿童提供了专业的课业辅导,更通过丰富的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新窗口,成为他们的好“趣”处。
创新服务模式 构建成长新生态
“我的霸王龙会动啦!”10岁的李加彦兴奋地展示着在“爱心妈妈”指导下完成的绘画作品。作为“护苗行动”深化工程的重要载体,托管营创新采用“3+N”服务模式:固定开展课业辅导、安全教育、心理疏导三项基础服务,同时开设非遗蜡染、苗语课堂、科技小制作等特色课程。县教育局的专业教师团队每周轮值,确保孩子们既能完成学业,又能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
据悉,参与儿童的周末自主学习时长平均提升了2-3小时,社交能力测评合格率达到了98%。这种“政府主导 + 群团协同 + 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由1名社区负责人牵头,街道志愿者和县域“爱心妈妈教师”也加入了志愿队伍。
专业心理干预 破解适应难题
针对搬迁儿童普遍存在的适应焦虑,托管营特别设置了“我的兴趣密码”互动游戏。“爱心妈妈”代表龙芳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孩子们建立社交自信。县妇联副主席陈贵涛介绍:“通过拳击游戏和绘画疗愈,我们已成功帮助32名儿童改善心理状态。”
在非遗蜡染课堂上,孩子们用传统技艺描绘现代梦想;在苗语小课堂里,稚嫩的童声重新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在科技小制作活动中,好奇的眼神闪烁着探索的光芒。这些精心设计的课程,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以前我的孩子总是独自缩在角落,像一只警惕的小兽,连和亲戚打招呼都会紧张得手指绞紧衣角。学校老师反馈说,他上课从不主动举手,课间也总是一个人安静地翻看图画书。作为母亲,我看着他被内向的茧层层包裹,却不知该如何帮他破茧。直到参加了社区的“护苗行动”,一切都开始悄然改变。“爱心妈妈”用沙盘游戏打开了他的心扉,志愿者姐姐们带着彩泥和他一起捏小动物,这时我才意识到,社区的“阳光驿站”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金钥匙”。白露小朋友的妈妈开心地告诉笔者。
温暖守护获赞誉 长效机制促发展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外出务工更安心了!”社区居民平佳兰的心声,道出了众多搬迁家庭的共同感受。目前,该项目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金泉模式”。下一步,丹寨县将在金泉社区和排调镇人和社区推广这一经验,持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这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周末课堂,不仅是易地搬迁儿童的成长港湾,更是社会协同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从课业辅导到兴趣培养,从心理疏导到文化传承,“阳光驿站”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儿童关爱工作的新篇章。
供稿 丹寨县委政法委 潘水花
一审 刘珺珺
二审 石开恒
三审 王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