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识更新,儿童恶性肿瘤¹⁸F-FDG PET/CT检查规范
更新时间:2025-02-07 14:45 浏览量:11
儿童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点与难点。2025年1月30日,据《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发布的消息,我国专家们已经制定了儿童恶性肿瘤¹⁸F-FDG PET/CT检查规范,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¹⁸F-FDG PET/CT是一种理想的辅助诊断工具,能够早期精准地诊断儿童恶性肿瘤。2020年至2050年,全球预计新增儿童恶性肿瘤病例1370万,这一检查手段对于评估肿瘤累及程度、转移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治疗反应及预测预后等方面都具有关键作用。
该规范详细列出了儿童恶性肿瘤¹⁸F-FDG PET/CT检查的适应证,包括淋巴瘤、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常见病症,以及生殖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等非常见病症。同时,对检查前的准备、放射性药物剂量、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图像分析等操作流程都进行了严格规范。
在检查前,医护人员需采集患儿病史,与患儿及其监护人进行充分沟通,控制血糖,限制患儿活动等。放射性药物剂量方面,体部扫描推荐剂量为3.70~5.18 MBq/kg体质量,最低26 MBq;头部扫描为3.70 MBq/kg体质量,最低14 MBq。
图像采集时,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确定采集范围,一般推荐颅底至股骨中部为常规扫描范围。对于可能累及脑和骨的病变,需进行全身成像。图像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儿童生理性摄取¹⁸F-FDG与成人的差异,如大脑、脊髓、咽淋巴环等部位的生理性摄取特点。
诊断报告需包含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信息、显像过程、影像学所见和诊断意见等内容。质量控制、安全及相关教育问题也是实施¹⁸F-FDG PET/CT检查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辐射安全方面,儿童受检者的有效剂量应限制在≤30 mSv。
这一规范的制定,不仅为核医学专业人员提供了详细的参考,也为儿童恶性肿瘤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这一规范的广泛应用,将有更多的患儿受益于这一先进的检查手段,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