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医院亏损倒闭,看病会更贵吗
更新时间:2025-01-17 18:01 浏览量:29
刚刚过去的2024年,全国出现了大量医院破产倒闭的情况。其中以民营医院为主,也不乏一些公立医院,引人关注的案例包括以4亿多元破产拍卖的宿迁儿童医院、欠薪破产的广州梅州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下文简称“嘉医附院”)等。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最关心的问题是,如果越来越多的医院面临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会不会将亏损压力转移给患者,从而让看病变得越来越贵?
令人意外的破产
嘉医附院破产一事,仍在持续引发业界关注。
早在去年10月下旬,嘉医附院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反映,医院已全面停诊,要求合同制员工离职。此前,该院已拖欠10个月的工资。据媒体报道,梅州市卫生健康局工作人员确认,这家公立二甲医院已经停诊,并要申请破产。“上午接上级部门领导通知,明天医院所有业务停掉,望大家知悉!”张蕾(化名)至今仍记得,去年10月22日,她看到群里的通知时,完全不敢相信。张蕾是嘉医附院某科室的一名医生,几年前本科毕业后就来到了这家医院。每月工资6000多元,虽然不多,但胜在工作稳定,离家近。
往前回溯,医院的困境早有迹象。前年年底,绩效开始迟发。但从去年1月开始,工资就没再正常发过。张蕾回忆,去年停发工资后,有大批医护人员离职,因长期拖欠货款,院内断供的药品也越来越多,来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少。
停诊后,医院给出的方案是,有编制的员工可以被分流到其他医院,但作为合同制的员工,张蕾被要求签署离职协议。这个结果不仅令张蕾不能接受,她的父母、朋友都感到不可思议。在他们眼中,公立医院的工作是个“铁饭碗”,没有人会相信她也会“失业”。
事实上,公立医院走向倒闭并不常见,上次曝出的消息是在2021年,公立二甲医院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关闭。更多的医院还在苦苦支撑,但欠薪事件频发。仅在去年10月,就曝出多起医护人员集体讨薪事件,包括河南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多家医院,涉事医院级别涵盖了基层乡镇卫生院到综合三甲医院。
负债、亏损是常态?
在北京誉方医院管理中心创始人秦永方看来,医院倒闭现象未来会很正常。他分析认为,第一批倒闭的是,医疗服务能力不强全靠医保吃饭的医院,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及严监管,倒闭的民营医院会逐步增加。第二批倒闭的是,没有财政补贴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的医院也会出现倒闭现象。第三批倒闭的是,有财政补贴,但管理不善、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缺乏患者来源、收不抵支的医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李玲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我国财政给医院的补助不及10%,这就意味着九成以上的收入需要医院自己想办法——医院主要通过开展医疗服务活动来取得医疗收入,包括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疫情导致的服务量锐减、补助不足,加之运营成本与防疫开支激增,使得公立医院财务状况雪上加霜。2023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公布的《关于2021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中显示,在运营管理方面,在二级公立医院总体运行平稳的背景下,仍有43.87%的医院出现了亏损情况。
万良伟是华北地区的一家县级龙头医院的院长,在近年的“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中稳居全国前30名,在省内排名更是名列前茅。目前,万良伟负责的医院负债率已经超过了60%。“我们县有的医院负债率超过了160%,每次他们院长见到我就说,快把我们医院收了吧。”万良伟这样透露。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公立医院当下的发展困境,源于前些年的盲目扩张和粗放经营。“前些年,许多医院举债扩建、改善办医条件等,导致医院运维成本大增,医疗收费价格不能弥补运维成本。”秦永方认为,许多医院不进行市场需求分析,追求高精尖,购进许多大型医疗设备,由于患者源有限,导致使用率不高,增加了医院的经济压力。他同时指出,疫情期间,医院大量扩招人员,后疫情时代,导致人力资源配置过剩,裁员困难,进一步加剧了医院的运营压力。
夹缝中生存的地市级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之间的竞争以及大三甲医院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挤占了部分公立医院的生存空间。近年来,随着异地就医渠道的畅通,患者外流的情况加剧。“现在患者从甘肃到西安看病,网上操作就可以。我们医院报销比例是80%,到西安的医院报销比例是50%,报销比例上差距不大,在许多患者的承受范围之内,加剧了我们这些医院的困境。”甘肃某地级市医院院长甘田(化名)说。
徐家成是西部某地级市区级三乙医院医保科主任,他获得的一份当地区内统计数据显示,区内患者只有40%的人会在本区内医院就诊,60%流向区外的患者中,约30%流向市外,其中又有大约15%—20%的患者流向省外。
徐家成介绍,因为资金压力使得医院设备无法更新,有些几年前会议已经通过的设备购进计划,至今都没有实现,设备支出目前只考虑现有设备突然坏掉,不得不紧急维修的情况。去年初,徐家成制定了一套新的绩效考核标准和成本核算方案,但似乎这一举措为时已晚——巨额债务压力之下,没有资金来支撑实现这一转变。更不乐观的是,由于债务压力巨大,拖欠药企货款,现在他的医院越来越多药品已经开始断供。医院的实力在恶性循环中不断被削弱,患者流失情况越来越严峻。
看病会更贵吗?
尽管大批医院生存艰难,但目前,走向破产的还是少数。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贺滨解释,在中国的公立医院的管理历史上,确实是不允许公立医院破产的,即使医院已经走到破产边缘,但考虑到名声不好听、事业单位破产难操作等问题,无论卫健委还是地方财政各方面都会给予很多支持和帮扶。医院经营者也相信政府会兜底,所以对改善经营管理模式的动机也不强烈。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会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不愿具名的学者表示,对于医院而言,由于来自政府的补助不足,所以很难完全公益性运营,只能以市场化的方式向患者收取费用。随着医院未来的收入压力越来越大,向患者转移压力的可能性就越来越高,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就意味着“看病贵”可能会越来越突出。
“我估计过两年肯定得再黄一批医院,不黄几家,谁都生存不下去。”提起自己所在医院的未来,作为一家地级市三甲医院领导层人员的何朝说出了她预见的结局。“四个亿的债务,得靠什么才能补回来?”她直言,目前,医院还在靠“多开检查多加价”的模式支撑着,“去北京大医院6000元能做的手术,在我们这没有1万元下不来”。(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