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获新“声”——听障儿童康复:不止设备,更需多方助力成就梦想
更新时间:2025-01-09 09:48 浏览量:21
勇敢站起来回答老师问题。
悉心指导孩子。
老师用手感受孩子说话时的气流。
一对一指导孩子学习。
老师记录下孩子们每天点滴进步。
小朋友边玩边用语言交流。
一起学习绘画。
带着小朋友共同学习语言。
跟着老师学跳舞。
印象中与听障群体交流,手语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可是,在汕头市聋哑学校学前康复中心里,却没有印象中“指手画脚”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听障儿童快乐交流的声音……
“这是什么?”“这是停在马路上的汽车。”在康复中心的大教室内,康复老师林合惜指着显示屏上的画面提问着,孩子们一一回答,课堂上洋溢着轻松、欢乐的气氛。尽管命运给了听障儿童一个安静的世界,并不能阻止他们追逐声音的脚步。除了佩戴着人工耳蜗,他们与普通孩子并没有区别,活泼可爱、回答积极。
在很多人看来,有了人工耳蜗或助听器的听障儿童,就如同接上听觉系统的“天线宝宝”,就能够开启说话模式。汕头市聋哑学校教务处主任林瑯告诉记者,并不是有了人工耳蜗就能说话,要让听障儿童能够自信大方地融入到普通集体当中,需要进行系统专业的听力康复训练,这其中就包括听觉、语言、沟通和认知等训练。
从刚开始张口发音都非常吃力,憋得满脸通红才挤出一两个字,到如今能够流利地与老师交流,甚至是站在台上自信地讲故事,在康复中心的老师们看来,“一个听障儿童开口,就是一个家庭的‘康复’。”
自1989年成立至今,市聋哑学校学前康复中心面向全市所有适龄听力残障儿童提供公益性质的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已经成功帮助380多名学龄前聋童实现了开口讲话的梦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普通幼儿园、小学的入学标准,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林瑯表示,听障孩子的康复训练,不只是在课上进行学习、康复就可以,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付出,营造一种有声的环境,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助力。
本报记者 李德鹏/文 柯晓 陈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