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女儿调座椅压死2岁儿子,家长索赔车企被驳回,谁该为此负责?
发布时间:2025-08-14 20:23:26 浏览量:2
看到个热搜#女儿调座椅压死儿子家长索赔车企 法院驳回,这是怎么回事呢?
1
2023年5月1日上午10点,上海街头车流如织。
宗先生驾驶的商务车停在一个红绿灯路口,车厢里突然爆发出凄厉的尖叫——2岁7个月的儿子被电动座椅死死压住,小小的身体已经青紫。
母亲吴女士转身的瞬间,世界崩塌了。
她看见5岁的女儿摆弄座椅按钮了,却未曾想这竟成了夺走幼子生命的死亡操作。
座椅缓缓下降,悄无声息地压住了正趴在座位下玩耍的小身体。
救护车呼啸着驶向医院,但医生回天乏术。
诊断书上冰冷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六个字,宣告了一个幼小生命的终结。那个会奶声奶气喊“妈妈”的孩子,永远消失在五一假期的阳光里。
而灾难的种子,早在半小时前就已埋下。
当车辆驶出小区时,车厢里的座位安排便暗藏杀机:5岁的姐姐独自坐在第二排左侧电动座椅上,2岁7个月的弟弟被“放养”在第三排。
没有儿童安全座椅,没有成人看护,只有一部平板电脑陪伴着懵懂的幼儿。
车辆行驶途中,姐姐对闪着微光的座椅按钮产生了兴趣。
随着手指的按动,椅背开始缓缓下降。此时弟弟正钻到座椅下方捡拾掉落的玩具,浑然不知头顶的阴影正在迫近。
前排的父母对此一无所知。父亲专注地盯着前方路况,母亲低头滑动着手机屏幕。
直到红灯亮起,车厢里突然安静得可怕,吴女士才惊觉回头——座椅已如铡刀般压住了孩子的脖颈。
2
痛失爱子的父母,在三个月后将汽车制造商告上法庭。
法庭上,宗先生的声音因悲痛而颤抖:“如果座椅有感应回弹功能,如果车内有显眼警示标识,我儿子就不会死!”他们索赔200万元,要求车企为这场悲剧负责。
被告席上,车企代理律师缓缓举起一本蓝色手册:“请看《用户手册》第37页。”
白纸黑字印着刺目的警告:“必须安装儿童保护装置”、“未正确使用儿童座椅可能导致死亡”。
上海可是早在2022年就已立法规定4岁以下儿童乘车必须使用安全座椅了。
判决书如惊雷般落下:驳回全部诉讼请求。
一个需要24小时监护的幼儿,在行驶车辆中脱离看护长达半小时;
5岁儿童被允许操作复杂机械装置;
幼儿未使用任何安全防护设备——这些监护失职,才是悲剧的真正源头。”
细看这场灾难,每一个环节都写着“本可避免”。
当姐姐第一次触碰按钮时,如果有大人及时制止;
当弟弟钻进座椅下方时,如果有安全座椅束缚着他的身体;
哪怕父母在半小时里回头望一眼——死亡魔咒就会被打破。
可现实是,我国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不足10%。多少家长天真地以为“抱着孩子最安全”,却不知当车祸发生时,怀中的孩子会成为你的安全气囊。
3
更令人心寒的是悲剧后的推责逻辑。
在互联网的声浪中,一位网友的质问获得上万点赞:“难道要在每个按钮旁贴上‘儿童勿动’?难道要在座椅下安装人体感应器?那不如在方向盘上加个‘勿让儿童驾驶’的标签!”
这种愤怒背后,是整个社会对监护失职的焦虑。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高速公路上孩子从天窗探出身子;行驶中的车厢里幼儿独自在后座爬行;家长自信地说“市区开慢点没事”...
上海某儿童医院急诊科王医生讲述了一个相似案例:去年夏天,3岁男孩被卡在副驾驶座椅下窒息,原因同样是姐姐操作按钮。
“送来时瞳孔已经散大,母亲在抢救室外哭晕过去。最痛心的是,车后座就放着崭新的安全座椅。”
血写的教训,却总被眼泪冲淡。
近年来,类似‘监护失职反告第三方’的案例增多。这反映部分人责任意识的缺失。
当悲剧发生时,第一时间不是反省而是寻找‘背锅者’,这种思维比事故本身更可怕。”
真正的安全防线,永远系于人心而非机器。
德国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98%,日本96%,中国不到10%。很多家长觉得几千块的座椅太贵,却舍得买上万元的手机。
车厢里的按钮不会杀人,杀死孩子的是监护真空。
法律可以判父母败诉,却判不回那个在黑暗中停止呼吸的小生命。
当我们在法庭上争论警示标签是否够大时,可曾想过——真正的安全警示,应该刻在为人父母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