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夏令营失联,莫把自闭症儿童置于险地
发布时间:2025-08-12 10:24:53 浏览量:2
日前,一则令人揪心的消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一名8岁的自闭症(孤独症)男童在云南大理苍山参加夏令营时失联。据新京报我们视频报道,截至8月11日,距失联已超48小时的男童仍未找到。
这起事件不仅让人们为孩子的安危揪紧了心,期待各方加大搜救力度,也将特殊儿童夏令营以及相关的康复、教育培训领域的诸多问题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目前我国孤独症患者已经超过1000万人,其中儿童超过300万人。随着社会对孤独症等特殊儿童群体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近年来各类针对这一群体的夏令营和康复机构也开始大量涌现。但正如此次事件所示,背后的失范风险不容忽视。
目前,关于夏令营组织方在此次儿童失联事件中的具体责任,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界定。但从相关报道看,有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像事发时,7名6-8岁的儿童由4名老师带队。这样的师生配比是否合理,就引发质疑。如根据国际自闭症安全联盟的要求,在陌生环境探索等高风险场景中,必须配备1:1专属监护人员。
更值得警惕的是,该夏令营前往的爬山位置疑似违规。苍山部分区域属于生态保护核心区,原本就禁止开展经营性户外活动。然而,涉事夏令营却将孩子们带到了这样危险且违规的区域,无疑是人为放大了安全风险,将孤独症儿童置于险地。种种细节,都让这个收费并不低的夏令营组织机构的专业性,打上一个问号。
把观察视线放得更大些,就能发现,当前面向孤独症儿童群体的特殊教育市场同样存在诸多乱象。如此前界面新闻报道,一些培训机构所谓的专业康复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特殊教育训练,甚至一些机构的老师会采用“恐吓”的方式训练孩子。而这些被家长寄予厚望的康复培训机构,却成了一些创业者眼中低门槛的“暴利行业”。
应该看到,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本身面临着诸多生活和社交、康复上的困难,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专业的帮助。夏令营、康复机构等本应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助力器,如今却因种种乱象,成了隐藏着巨大风险的“雷区”。这种状况,不仅让一些特殊儿童及其家庭陷入“二次”困境,也与社会整体的儿童权益保障要求存在巨大落差。
要改变这一现状,当务之急还是应加强对相关市场的规范与监管。比如,目前没有一个国家层面的行业标准来定义孤独症康复师,“现在这个行业看似是谁都可以进入”,这必然就会造成从业者良莠不齐的现象。此外,目前也缺乏一个适合各级康复机构的统一性行业准入标准和监督标准。
据此,在厘清监管职责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科学、清晰的行业标准,包括师资培养、资质认定、师生配比、课程内容、安全设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都应该更完善、更明确,让包括夏令营在内的特殊教育、康复机构的运营有章可循。同时,完善监管体系,将开展相关培训的机构纳入专门的评估、检查体系。
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本身承受了更大的不便和压力。对于这部分特殊群体,社会的关照、相应服务市场的规范,都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个少数群体,他们在公共视线中很容易处于边缘化状态,但越是如此,相关的社会监管和服务越应该更主动,避免让他们陷入权益上的“边缘化”处境。
2024年底,民政部和中国残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困境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各地民政部门、残联组织要组织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积极参与关爱服务,满足困境孤独症儿童多层次康复服务需求。
因此,无论是普通还是困境孤独症儿童,所需要的多元化的康复、教育服务,都应该在量和质上得到应有满足。加大康复师等专业人才的培育、大力引导和孵化规范化的服务机构,并完善相应的市场监管,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