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衣架都打断了!还说是“管教”?深圳向受害儿童开出“保护令”

发布时间:2025-08-08 09:26:37  浏览量:2

“啪!”

一声脆响,消失在深圳一户普通人家关门的余音里。没人留意。

“中午我要打小宇(化名)屁股。”

“衣架的打,好过社会的鞭打。”

一个小时前,这两条微信,接连出现在小宇母亲的手机屏幕上。发送者,是她的前夫李强——那个在离婚协议上,握有儿子抚养权的父亲。

图源:电影《小委托人》

听着语音里的“衣架理论”,小宇母亲的心沉了下去,她翻看手机里儿子背部淤痕的照片——那是早些时候留下的痕迹,颜色正慢慢变淡。

旧伤未愈,新伤又起。更让小宇颤栗的,是父亲恶狠狠的语气:“不准告诉任何人,特别是你妈。” 恐惧,让孩子紧紧闭上了嘴。


小宇母亲试过推开那扇门——

多次找相关部门寻求帮助。工作人员迅速上门了解情况后,数次到现场与小宇父亲沟通、劝阻。

然而,面对孩子低头说“自己撞的”、父亲笃信的“挫折教育”理论,以及家庭内部情况的复杂性,干预的努力,收效甚微。工作人员也只能无奈表示,“很理解,但我们没有强制手段干预。”

图源:电影《年少日记》

路,似乎都走不通。门后,是难以穿透的屏障和孩子压抑的沉默。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她拨通了福田区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中心(未保服务中心)的电话……

“伤会好,孩子会怕”

几天后,小宇母亲带着一叠略显苍白的“证据”——几张模糊的旧伤照片、那段刺耳的微信语音走进了未保服务中心。接待她的,是公益律师王欣。


‘正在或即将面临家暴’——法律出手需要这个前提。” 王欣认真解释着,“可伤会好,孩子会因为害怕而沉默,打人的事,从来不会提前打招呼。”

更为棘手的是,小宇的抚养权在李强手里。在法律意义上,那是父亲拥有监护权的独立空间,这个空间的门一关,就隔绝了所有视线。

图源:电影《年少日记》

“爸爸不让我跟任何人说,包括妈妈。” 小宇的这句话,像一块石头压在王欣心里。

比身体伤痕更深的,是那句爸爸嘴里那句“烂泥扶不上墙”。这话压得小宇喘不过气,有一次“不想学了”,自己跑到楼顶,“想淋一下雨”。孩子心里的恐惧,比身上的淤青更难让人看见。

图源:电影《年少日记》

在李强的世界里,打是“教育”的延伸。他给孩子母亲发短信,字字句句透着“道理”——

“周三早饭让小宇多吃点,中午要‘教育’”——“教育”,是要饿着肚子进行的。“上周英语一对一的时间管理太差,小宇刚被我抽了皮带”——抽皮带,是“理所应当”的后果。“这种事80%家长会打”——打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是社会提前演练。就连在地铁站当众把水倒在小宇头上,他也解释得“头头是道”:为了让小宇记住,水壶不能留残水。

面对小宇母亲的质问,他一句话就挡了回去:我不认。

小宇母亲在笔录里无奈地解释:“男方父母过世,也没有其他的朋友,没人可以劝导他。” 他把自己和孩子,困在了门内。

图源:电影《年少日记》

王欣合上笔录,里面记录着母亲的话:“孩子说很想逃走,但他不敢。任何人问伤,他都不敢答。”

“最难的是,握着‘教鞭’的人,同时也牢牢握着法律赋予的抚养权。这扇门,从里面锁死了。”

在“调皮”背后捕捉真相

“取证不能只靠母亲,学校是孩子待得最久、相对安全的地方。” 王欣指导小宇母亲:联系班主任,建立“异常观察”机制——

无论孩子如何解释,发现可疑伤痕或情绪波动,立即拍照记录时间地点和状态。

在学校,小宇常以“调皮”示人。班主任林老师记着律师的话。一次活动课后,她注意到小宇撩衣擦汗时后腰的泛青条痕。“哟,小宇,这儿怎么青啦?”她如常问。

小宇咧嘴一笑:“爬单杠蹭的呗!”他像个皮小子,但那拉下衣服的快速和眼神闪躲,被林老师捕捉。她没再追问,转身在记录本上写下:日期、时间、位置、伤痕描述、孩子反应。 数月间,类似的记录一直在增加。

图源:电影《年少日记》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福田区法院的候审室。


小宇和王欣等候。一道玻璃隔断那边,小宇看见母亲在法庭里低头擦泪。“阿姨,妈妈为什么哭了?”他拽了拽王欣的袖子。

王欣蹲下身,让自己的视线和小宇齐平,看着他的眼睛说:

“小宇,妈妈哭,是因为她很爱你,很想保护你。她今天站在这里,就是为了阻止那些伤害你的事情再发生。”

她停顿了一下,轻轻拍了拍小宇的手背,声音更坚定了一些:

“等下法官叔叔会单独和你聊聊。勇敢地把你知道的事说出来,就是帮妈妈,也是帮自己。法律只有知道真相,才能保护你。”

图源:电影《年少日记》

房间里只剩下法官、小宇和王欣(按规定在场)。法官像拉家常:“我儿子跟你差不多大,也特皮,昨天还把球踢邻居窗户上了,可把我愁的。”

小宇想起候审室王律师的话,紧绷的身体放松了些,甚至扯出一个小小的笑。法官温和地问:“那你爸爸觉得你皮的时候,会怎么做呢?”

这一次,小宇没有长时间的沉默。他抬起头,眼神里多了丝勇气,声音不大但清晰:“他打我,用皮带抽肚子……衣架打断过……骂我‘烂泥’……还不让告诉妈妈。”

图源:电影《年少日记》

那些积压在心底的恐惧和委屈,在母亲眼泪和王欣的鼓励下,终于冲破了“封口令”的束缚。

他的陈述细节,与班主任记录的时间点和伤痕位置,形成了关键的证据。

一纸禁令之后:当“教鞭”遇上法律的尺

法官提笔签署了人身安全保护令

2025年3月25日,一纸盖有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鲜红印章的民事裁定书正式生效:禁止父亲李强对小宇实施辱骂、殴打等家庭暴力行为,有效期六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条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有效期不超过六个月,自作出之日起生效。人身安全保护令失效前,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撤销、变更或者延长。

这份看似单薄的纸页,分量却远超其物理重量。

裁定的核心,是小宇在安全环境下的清晰陈述(衣架打断、皮带抽腹、被骂“烂泥”、封口令),以及母亲提交的各种材料。

这份突破常规的裁定,撕开了传统“以伤情论家暴”的认知规则——当伤害程度未达刑事标准时,法律依然可以基于暴力持续性、心理摧残和未来风险,提前筑起防线。

“它不是万能的护身符,不可能瞬间消除所有风险。” 王欣说。“但它是一把法律的尺,清晰量出了‘教育’与‘暴力’的界限。对李强这样自诩理性、尊重‘规则’的人,司法机关的明确否定,比什么都管用。”

后续的回访带来了改变:肢体暴力停止了。一次钢琴课上,当小宇又弹错了音,那个曾经高举衣架的父亲,只是伸出手,有些生硬地摸了摸他的头。

图源:电影《年少日记》

小宇案并非孤例。 它撕开了未成年人保护中最隐秘的伤口——当伤害来自本应最亲的人。法律如何成为最后防线?福田区的探索提供了一种答案。

福田区敏锐地捕捉到未成年人保护领域“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痛点。

2019年4月,一个关键动作在全国率先落地:在福田区委依法治区委下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协调小组”。 这意味着,未成年人保护不再是某个部门的“副业”,而是被直接纳入区委领导之下,写进了全区依法治区的核心规划。目标很明确:打破壁垒,攥指成拳。

协调小组之下,2021年,福田区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这里被定位为一个集协调、服务、宣传、研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枢纽平台。

它分散在各部门、街道、社区的力量——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心理干预、社工支持、监护监督,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汇聚成一股守护儿童的“千军万马”,实现无缝衔接。自2021年成立至今,该中心累计承接未成年人保护案件400余例,其中家暴类案件占比第二。

小宇案正是这种机制力量的缩影:

倾听孩子成为核心:法官单独、耐心的询问,让小宇的声音成为关键证据;裁定也尊重了小宇“不想跟爸爸住”的心愿。打破“家务事”的束缚:保护令的快速签发,宣告对暴力“零容忍”。共同体协同发力:未保服务中心作为枢纽,第一时间指派王欣这样的公益律师介入;社工、心理咨询资源协同跟进,形成保护闭环。

图源:电影《年少日记》

如今的小宇,正学着重新敞开心扉,享受童年。

在深圳福田,社工、律师、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专业队伍,正默默守护着无数像小宇这样被“关在门后”的孩子。他们用行动诠释:法治的温度,在于为最弱小的身影,划出不容侵犯的界限。

求助指引

若遭遇类似困境,市民可通过拨打热线400-6149-069,进行未成年人保护咨询和举报;对于举报或求助事项,福田未保服务中心将进行调查核实,评估危机等级及介入需求。对于疑难个案,将组织相关部门共同推进。

未成年人也可通过热线倾诉心声和表达意见;对于有困难、有需要的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福田未保服务中心可以向其提供法律援助、综合帮扶及应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