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鉴丨当《西游记》遇上“量子科技”:AI如何重塑经典动画?
发布时间:2025-08-07 11:41:12 浏览量:3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AI视频生成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热度。
在这一趋势下,众多专业团队凭借在创意构思、故事架构和视觉呈现等方面的专业沉淀,获得了更强大的创作助力。
在少儿动画领域深耕多年的盈华(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之一。今年,盈华正在打造的原创AI 3D动画《西游记-量子革命》,通过融合古代神话与未来科技元素,向观众展现了AI时代动画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围绕这部全新作品,以及盈华在AI领域的实践与思考,流媒体网对话盈华(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意总监、《西游记-量子革命》导演心虎,听他讲述AI如何为动画创作带来新的突破。
当《西游记》遇上“量子科技”
《西游记-量子革命》——仅是名字就足够抓人眼球,也不禁让人好奇,创作者是基于怎样的灵感和考量,才打造出这样一部作品?
它主要讲述了一个远古时期各族曾和平共处,伏羲凝练“八卦量子原码”后,仙族为垄断量子科技制造“相柳”嫁祸他人,并借“封神协议”统治宇宙并奴役人族,而伏羲血脉中暗藏的“生物基因代码”让部分人族觉醒反抗的故事。
不同于盈华此前打造的诸多以趣味性、教育性为主的动画作品,《西游记-量子革命》从神话与量子物理共生的“东方科幻”,到颠覆经典形象的“觉醒者”新内涵,在故事性、内容深度、美术风格上,都有很多变化,受众群体也更为广泛。
心虎表示,今年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优秀动画作品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我们也在思考,《西游记》《封神榜》这样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每个时代都能赋予它们新的解读视角。这种与时俱进的解读和诠释,也是经典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探索经典IP现代化改编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完全遵循《西游记》的原著剧情去做简单的演绎,而是融入一些新元素、新观念、新想法,让作品‘新旧相乘’,观众看起来也不会是‘老酒换新瓶’的感觉。”心虎表示,“当然,我们也不是魔改,而是提炼原著精华,进行一些新的诠释。”
于是,盈华尝试将《西游记》《封神榜》等作品中的神话元素与未来科技相融合,比如量子科技、赛博朋克等,构建一个更具当代审美的世界观。
特别是在视觉呈现上,盈华通过“AI+3D动画”的形式,以赛博朋克风格重新演绎古典名著——这种兼具科技感与未来美学的美术风格,既突破了传统动画的表现局限,又为经典故事注入新的视觉生命力,这种融合尝试在当下的市场中也较为新颖。
“更重要的是,我们想打造更多不一样的原创内容,尤其是那种能让人们反复回味的作品,就像盈华以前做的《父与子》《聪明的阿凡提》等作品那样,很久之后大家还是会想起来看。《西游记-量子革命》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做的,也是我们的新尝试。”心虎表示。
AI在制作中的工作量占比已达70%
2024年末,盈华在打造《父与子》等动画作品时,心虎曾对流媒体网表示,AI在整个内容制作流程中的工作量占比超过了40%。而到《西游记-量子革命》,这个占比一度达到了70%。
心虎此前曾用“半自动步枪”形容AI视频生成,如今,这把“枪”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
他介绍,这一方面得益于可灵、即梦、Sora、Runway等各类AI视频工具的快速迭代,另一方面源于盈华团队在人机协同方面的持续优化。
“通过大量的、长时间的实践,我们已经摸清了AI工具的优势领域在哪里,技术瓶颈在哪里,这样就能更好地扬长避短,不断提升制作效率。”心虎表示。
他以最常用的提示词为例:随着AI使用经验的积累,就会逐渐掌握精准描述需求的技巧,知道如何调整措辞和参数,才能让AI输出更符合预期的结果。这个人机交互优化的过程需要持续学习和实践,但本质上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具体到《西游记-量子革命》这部作品中,心虎介绍,以前需要大量人员和时间投入的脚本完善、模型构建、特效制作等环节,在最新的AI技术和工具助力下,都实现了效率的显著提升。
而且,AI不仅深度参与了动画制作的全流程,更在多个维度实现了突破,比如美术效果在AI的加持下呈现出更真实、更丰富的细节层次,特效表现更具视觉冲击力,剧情线索的逻辑性与角色成长弧线的完整性都有了显著提升,同时赋予故事更深刻的内涵。
“像是在脚本设计上,AI就给了我们大量启发,比如量子概念的具象化呈现,以及其与佛学思想的哲学关联等。这些AI生成的创意灵感,经过我们的筛选和优化,最终成为了作品的亮点之一。”
当然,在内容制作过程中,盈华并非没有遇到AI视频领域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比如画面效果不自然、内容逻辑不合理、细节缺失或错误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AI味”或“AI病”。
对此,盈华也在不断的摸索中,找到了更多消除“AI味”的方法。
心虎介绍,一方面是基于最新的AI技术与工具,尽可能多的尝试,“多抽卡,不好的就不用”。
另一方面,盈华也形成了一套助力AI内容批量化生产的特有管控流程。这套流程以作品质量和成本考量为前提,确保批量产出的内容既能保持高效性,又能最大限度弱化“AI味”,实现技术效率与创作质感的平衡。
心虎透露,今年6月,《西游记-量子革命》项目已经完成了人设、场景、道具等的设计制作,第一季内容将于10月上线首播。
AI并非替代者,而是创意的放大器
盈华从2015年开始投身动画制作,目前已经打造了100多部动画、漫画、绘本等作品,累计时长超过1000小时,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制作经验。这些经验与积累,也在AI时代给了盈华更多的底气。
随着AI生成视频技术的智能化和易用性持续提升,视频创作门槛正不断降低,以往可能需要一个团队完成的工作,如今在AI辅助下,普通创作者就能独立实现。
心虎指出,这种变革正在深刻改变行业生态。
一方面,AI生成内容呈现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市场将形成明显的分化——专业团队聚焦于高水准、持续性的精品内容,普通创作者则更擅长生产碎片化、小众化的内容。
“这种分化趋势其实已经显现。而作为专业动画制作机构,盈华将持续深耕高品质内容领域,向更高专业化的方向迈进。”心虎表示。
在他看来,AI时代盈华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这10多年时间在动画制作领域积累起来的“人”的优势,也就是人的创意和想法。
“人的创意和想法才是一部作品最本质的东西,比如故事讲得好不好,人物有没有深度塑造,画面的艺术表现如何?创意可以无处不在。AI虽然能自主生成内容,但其产出往往难以精准把控,而且缺乏人类的情感共鸣与生命体验,更缺少文化和历史的积淀,最终呈现的只是技术产物,而非有灵魂的作品。”
但心虎也表示,未来的视频创作,也必然将是以人工+AI协作为主流。创意和想法是用“脑”的部分,而需要用“手”的部分,比如基础制作、技术处理、素材加工、形式呈现等,就可以交给AI。
简而言之,AI只是解决“怎么做”,而人类要决定“做什么”。
而且,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接下来用“手”的部分会越来越少,但用“脑”的部分会越来越多。
心虎举了一个例子:金庸小说中,即便一位高手本身武艺精湛,但如果手握倚天剑、屠龙刀,战力便能大幅提升。人类与AI的关系也是类似——AI并非替代者,而是赋能工具,能将创意的潜力成倍释放。
因此,心虎也向从业者给出了他的建议:
首先,不要拒绝AI,要去拥抱、去使用,因为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一定会带来效率的显著提升;其次,在AI时代创作内容,特别是动画作品时,更要坚守创作情怀与初心,因为缺乏情感温度和精神内核的作品,即便技术再先进,也终将是空洞无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