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亲子教育的智慧:放下控制欲,给孩子试错的勇气

发布时间:2025-08-06 15:28:47  浏览量:2

“别动,这个你弄不好,我来!”“跟你说过多少遍,这样做不对,非要犟!”“听我的,准没错,别瞎折腾了!”……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忍不住想 “帮” 孩子避开所有错误,用自己的经验为孩子铺一条 “平坦大道”。可结果往往是:孩子要么变得依赖怯懦,遇到问题只会喊 “妈妈”;要么变得叛逆反抗,你越不让做,他越要对着干。​

亲子教育的真正智慧,不是让孩子 “不犯错”,而是放下过度的控制欲,给孩子试错的空间。因为那些摔过的跤、碰过的壁、犯过的错,会变成孩子成长的 “垫脚石”,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判断、积累勇气、找到自己的路。​

一、控制欲太强,反而会 “偷走” 孩子的能力​

父母的控制欲,就像给孩子套上了一个无形的 “保护罩”,看似隔绝了危险,却也挡住了孩子成长的阳光。​

1. 剥夺了 “独立思考” 的机会​

5 岁的乐乐想自己系鞋带,妈妈怕他系不好耽误时间,每次都直接帮他系好。结果上幼儿园后,乐乐因为不会系鞋带,每次户外活动都不敢跑太快,怕鞋带散开摔倒。妈妈的 “好心”,让乐乐失去了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的机会。孩子需要在 “尝试 - 失败 - 再尝试” 中学会思考:“这样系不对,换种方法试试?” 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比 “系得又快又好” 更重要。​

2. 削弱了 “承担责任” 的意识​

8 岁的琪琪打碎了爷爷的茶杯,爸爸立刻说 “没事没事,爸爸再买一个”,没让琪琪道歉,也没让她参与赔偿。后来琪琪在学校弄坏了同学的文具,理所当然地说 “我爸爸会赔给你”。当父母总是 “替孩子收拾烂摊子”,孩子会觉得 “犯错没关系,反正有人帮我扛”,慢慢失去责任感。而责任感,恰恰是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重要基石。​

3. 扼杀了 “面对挫折” 的勇气​

10 岁的小宇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摔了一跤就哭着不想学了。妈妈心疼不已,从此再也没让他碰过自行车。结果到了初中,看到同学都骑车上学,小宇既羡慕又自卑,总觉得 “自己连自行车都学不会,很没用”。父母过度保护,会让孩子觉得 “挫折很可怕,我承受不了”,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退缩。而真正的勇气,正是在 “摔了跤再爬起来” 的过程中慢慢培养的。​

二、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是在培养 “成长型思维”​

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态度决定了他会 “害怕犯错” 还是 “从错误中学习”。那些被允许试错的孩子,往往能培养出 “成长型思维”—— 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错误是进步的机会。​

1. 试错能让孩子 “认清自己”​

6 岁的朵朵想给妈妈做早餐,结果把鸡蛋打在地上,牛奶洒了一桌。妈妈没有责骂,而是说 “我们一起收拾,下次你可以先看妈妈怎么做”。后来朵朵慢慢学会了打鸡蛋、热牛奶,还知道了 “自己现在能做什么,暂时做不了什么”。试错就像一面镜子,能让孩子看清自己的能力边界,既不会因高估自己而盲目冒险,也不会因低估自己而畏缩不前。​

2. 试错能让孩子 “学会反思”​

9 岁的小杰第一次独立整理书包,结果忘带了数学课本,被老师批评。回家后他很沮丧,爸爸说 “这次忘带课本,下次怎么才能记住呢?” 小杰想了想,自己画了一张 “书包整理清单”,每天睡前对照清单检查。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从中吸取教训。试错能让孩子学会反思:“哪里错了?下次怎么改进?” 这种反思能力,会让他们在未来少走很多弯路。​

3. 试错能让孩子 “积累勇气”​

7 岁的安安想参加学校的讲故事比赛,但又怕讲不好。妈妈说 “没关系,就算讲错了也没事,我们就当去锻炼一下”。安安鼓起勇气报了名,虽然在台上忘了词,但他还是坚持讲完了。下台后他说 “其实也没那么可怕,下次我一定能讲得更好”。每一次 “敢犯错” 的经历,都会让孩子多一分勇气:“就算失败了,我也能承受,还能再来一次。” 这种勇气,会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重要动力。​

三、放下控制欲,父母可以这样做​

放下控制欲不是 “不管不问”,而是在 “保护” 和 “放手” 之间找到平衡,既给孩子试错的空间,又在必要时提供支持。​

1. 区分 “危险的错” 和 “成长的错”​

有些错误可能带来危险,比如玩火、触摸电源,父母必须及时制止并讲清道理;但更多错误是 “成长的错”,比如系不好鞋带、画不好画、忘带东西,这些错误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反而能让孩子学习成长。父母要做的是 “守住安全底线”,对 “成长的错” 多一点宽容,允许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 “折腾”。​

2. 把 “你应该这样” 换成 “你想试试吗”​

孩子想按自己的方式叠被子,哪怕叠得歪歪扭扭,也别说 “你这样不对,应该这样叠”,可以说 “你想试试自己叠吗?叠完我们再看看怎么能叠得更整齐”;孩子想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数学题,哪怕方法很复杂,也别说 “你这方法不对,听我的”,可以说 “你这个思路很特别,我们一起看看能不能行得通”。用 “鼓励尝试” 代替 “直接否定”,孩子会更愿意主动探索。​

3. 孩子犯错后,先问 “你学到了什么”​

孩子打翻了牛奶,别急着说 “你怎么这么笨”,可以说 “没关系,我们先把地板擦干净,下次拿牛奶时要注意什么呢?”;孩子和同学吵架了,别先指责 “你怎么总惹事”,可以说 “能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吗?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觉得还有什么解决办法?”。把关注点从 “批评错误” 转移到 “从错误中学习”,让孩子明白 “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学到东西”。​

亲子教育就像放风筝,父母手中的线太紧,风筝飞不高;线太松,风筝容易失控。真正的智慧是 “该松则松,该紧则紧”,在适当的时候松开手,让孩子在试错中学会平衡、积累力量,最终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

放下控制欲,给孩子试错的勇气,不是对孩子 “不负责任”,而是相信孩子 “有能力成长”。当孩子在错误中学会独立、反思和勇敢,他们会比你想象中更优秀。毕竟,孩子终要自己走路,与其让他们在你的保护下 “完美” 地长大,不如让他们在自己的试错中 “真实” 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