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儿童画中的灵性
发布时间:2025-10-31 09:50:31 浏览量:2
艺术是生命本能与情感的自由表达,也是人类精神的升华。儿童绘画的独特魅力恰恰源于他们未被成人思维束缚的天然与自发——那份纯真的本能表达是儿童画最动人的核心。纵观艺术史,许多杰出的现代艺术家都向往童年那种纯粹的生命状态:法国画家柯罗坚持直面自然写生,坦言自己愿以“儿童般的心灵”去观察和表现世界;毕加索也曾直言“用一生向儿童学习”。这正是因为唯有以儿童般天真的心象感应世界,才能孕育出富有创造力的艺术灵性。
作为一名有20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美术教师,也是一位画家,我常常被家长问同样的问题——如何培养一个热爱绘画的孩子。
我的答案始终围绕“自由”与“自然”:为孩子提供充足的画具,鼓励他们多亲近自然,不必急于用成人的标准去“教”,而应该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创作。因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会依据每个孩子的悟性展现不同的奥秘。那些敏锐的孩子会在自然中打开所有感官,用直觉和纯真将感受转化为色彩的语言——这正是艺术灵性的萌芽。
在我的美术课上,拿起画笔并不是第一步。我更愿意先带学生“看世界”:一起欣赏画家凡·高、莫奈、塞尚的西方经典艺术,也品味吴冠中、齐白石的中国水墨——我们不仅看画,也讲述艺术家的人生,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我们还会走进苏州园林、徽州古城,或通过影像“漫步”巴黎奥赛博物馆,了解创作背景与时代语境。这些杰作能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而审美的培养就藏在学生对杰作的深度感知中。
当学生准备动笔时,我会引导他们先专注观察,不急于下笔。比如观察教室窗台上的“小豆苗”,我让他们“读”懂叶子的“表情”——有的像在微笑,有的略带羞涩,有的显得骄傲。我鼓励他们先与植物建立无声的交流,产生情感联系之后再动笔。绘画过程中,我也会适时叫停,让大家重新审视叶片的色彩关系: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表情”随光线变化,色彩也因此各异。有些颜色,眼睛未必能见,心灵却能感知——这正是自然与绘画迷人的地方。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捕捉光与色的变化,视觉能力也会悄然发展。当他们亲近自然,色域自然丰富,色彩感知也愈加敏锐。要知道,画家若不能感知便无法表现。那些与自然保持联结的孩子往往能凭直觉本能地作画,笔触与色彩间流露出灵性的自如,形成有趣的视觉张力。必须明确的是,艺术灵感无法“教”出来,艺术家的敏锐源于用眼睛捕捉万物律动的心象原型——而儿童天生就具备这样的潜质。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自发色彩本能的展现是有时间性的。艺术史上那些伟大的色彩大师,正是在恰当的时机把握住了这份本能,并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探索色彩本质,最终将童年的灵性升华为成熟的艺术语言。
儿童的艺术活动离不开适宜的环境,成年人应依据自发精神的规律因势利导。人们总想寻找程式化的方法来引导儿童的艺术成长,但自发精神本身是混沌而多向的,统一的方法可能会压抑不同个性的孩子,反而扼杀灵性。因此,要让儿童的自发色彩本能充分展现,关键在于组织多样化的艺术活动,提供丰富的选择与表达条件,更要鼓励他们的主动创造——尤其当孩子创作遇到瓶颈或问题时,教师应当以包容和引导替代批评,守护他们的热情与灵性。
其实,儿童绘画最忌讳“画得太像画”——如果作品像是成人模仿的儿童画,便失去了本真的趣味。真正优秀的儿童画应当“好玩”、有“神气”。作画时,孩子应该遵从内心的感受,捕捉描绘对象的核心特征。比如画花或叶子时,可以将其幻化成狮子、河马的形状,这种变形往往别具韵味;即便不变形,孩子也要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画出对象的特质,让作品充满生命力。唯有如此,儿童的艺术灵性才能真正绽放,他们才能在绘画中找到属于个人的、独特的艺术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