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名学生集体不上课,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难题何解?
发布时间:2025-10-30 21:04:43 浏览量:2
近日,据海报新闻报道,江西南昌一所小学发生一起“50名学生集体不上课”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事件的起因,是事发小学有班级转入一名存在行为障碍的学生,该班部分学生家长认为,这名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走动、高声喊叫,影响了教学秩序,便集体让孩子不上课,希望引起学校和教育部门重视。目前,当地教体局回应称,已对此事介入处理。
相关报道截图
这起冲突并非孤例。就在今年9月,武汉东湖高新区一所小学也发生了类似情况:班内一名多动症儿童影响课堂秩序,家长集体以让孩子不到校上课的方式表达不满。事发后,当地教育局协调专业机构,对这名多动症儿童进行了行为干预与评估,并为其安排辅助支持。
南昌与武汉这两起事件,本质上反映的是同一个难题:在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实践中,稍有不慎,便可能让学校、家长和学生都进退两难。
从法律角度看,《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残障儿童可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在制度上为特殊儿童打开了接受教育的平等之门。但在现实中,特殊儿童走进这扇门的道路,却很难称得上平坦。部分普通学校虽然接受特殊儿童入学就读,但并没有配备相应的专业师资、心理辅导和课堂辅助资源,教师难以同时兼顾所有学生的需要,普通学生家长也可能因此产生担忧和抵触。随班就读的初衷,是打造对特殊儿童更加友善的融合教育环境,但如果演变成矛盾与对立,便走向了这一初衷的反面。
面对这类事件,指责普通学生的家长“缺乏包容心”“不尊重特殊儿童受教育权”,是最容易的评判。尽管确实可能存在部分观念落后的家长,就是对特殊儿童怀有偏见,但这并非相关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相比之下,更值得审视与反思的,是学校有没有做好妥善接纳特殊儿童的准备。
应当看到,安排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绝不只是“让孩子自己去适应”那么简单,更要求教育体系提供各方面的必要支持。从建立评估机制、聘请专业教师,到因人制宜,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这些条件如果缺位,随班就读就可能沦为“形式上的包容”,反而可能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都受伤害。
从武汉那起案例的处理经验看,一旦教育部门介入、引入专业机构解决具体问题,家长群体的应激情绪便能得到缓解。这说明,制度层面的支持是化解此类社会冲突的关键。与此相对应,南昌这起事件中,虽然有许多家长都选择让孩子不到校上课,但矛盾并非不能化解,只要有关部门和学校方面担起责任,必然能找出各方都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从更长远的视角出发,要有效保障教育公平,需要社会各界学会在冲突中寻找平衡,而不是通过排斥特定人群来回避问题。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绝不是在削弱其他学生的权益,而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对此,教育主管部门还应积极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制度支持,设法为更多教师提供专业培训,畅通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
衡量教育公平的成色,绕不开的标准之一,就是要看我们能否让那些相对特殊的孩子被妥善安置、公平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