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好童书专刊|山西近年抗战题材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5-10-30 20:14:03 浏览量:2
山西,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山西文艺界、出版界不仅推出了一批题材丰富的抗战题材纯文学作品,在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支持推动下,以希望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为主阵地,在儿童文学领域也推出了一批精品之作。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推出“上海好童书”系列内容,今天发布“以文艺精品传承红色基因 用儿童视角弘扬抗战精神——山西近年抗战题材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实践与思考”,东方网授权转发,以飨读者。
希望出版社文化编辑部主任邢龙介绍说,在儿童文学领域,山西出版界推出了一批精品之作,如葛水平的《黄铜小号》、张卫平的《红星树下》、蒋殊的《红星杨》《少年之约》:《跨越时空的红色承诺》、郭万新的《将军台》《双春年》,以及希望杯“原创儿童文学”获奖作品金凤的《晋阳星火》等,以文学的形式为青少年讲述山西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山西抗战题材儿童小说展现了出版界文化担当
追溯山西抗战题材儿童文学的历史,应是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马烽的《刘胡兰》和段杏绵的《地下小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山西作家面向成人的抗战小说屡有出版,然而抗战题材的儿童小说却极为少见。
近年来,在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晋版振兴”的大力推动,以及山西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的号召发动下,一批山西名作家以山西本土为对象、资源的儿童小说陆续面市,其中抗战题材儿童文学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代表。
邢龙说,相较于其他文艺作品,抗战题材儿童文学将宏大历史作为叙事背景,更加注重个体生命经验,通过“儿童视角”再现了抗战时期山西军民的生活图景。《将军台》以“百团大战”为背景,记述了雁门关外乡村儿童二梆梆勇敢地投身抗战、帮助共产党游击队杀敌抗日的成长经历;《黄铜小号》书写的是黄崖洞保卫战中小英雄崔振芳使用过的黄铜小号;《红星树下》初稿名为《朱德儿童团》,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所在地——长治市武乡县王家峪村的“朱德儿童团”。《红星杨》以“红星杨”这一独特意象为核心,将八路军的红色历史与太行山的地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儿童视角展现战争年代的民族精神,传递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意志和对和平的渴望。
历史不仅是大人物的丰功伟绩,更是无数普通人、甚至是孩童的生命历程。这些作品所传递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并非通过说教方式呈现,而是通过故事的自然展开、人物的命运选择悄然传递,实现了价值观教育的“审美转化”。
山西抗战题材儿童小说形成独特地域美学风格。
从马烽的《刘胡兰》和段杏绵的《地下小学》,到如今的《黄铜小号》《红星杨》《将军台》《红星树下》,虽然每个作者各有其风格,但总体而言,这些作品深深植根于山西特有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土壤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美学风格。
邢龙认为,精读文本,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承袭自“山药蛋派”的特点,如语言质朴通俗,民俗特色强,注重“真实性”“故事性”也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与成人文艺不同,因为儿童视角带来的清新、童真,贯穿于文本,让山西抗战题材儿童小说在“革命现实主义”之上增加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葛水平的《黄铜小号》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代表。作品的语言整体上质朴通俗、简洁明快,贴近生活,多用日常口语和民间俗语,使故事更具亲和力和真实感。例如作品的开头:“年怕中秋,月怕半。意思是中秋节一过,半年的日子完了,一年就快走到头了。狗娃子的爸爸说:‘今年真不太平,庄稼人过日子不容易,经历了旱灾和蝗虫,就盼过中秋啦。但愿八路军能赶走日本鬼子,让老百姓过几天太平日子’。”朴实自然的描述,一下子就把读者代入了乡村情景和抗战主题。
《将军台》《双春年》细致描写雁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与农耕生活。以《将军台》为例,文中出现了种西瓜、熬红盐、走高脚、吃酸饭、烧土豆等,展现浓厚的地方色彩。书中大量使用山西雁北地区的方言词汇和口语表达,如“二梆梆”“打半”“走高脚”“洋烟蛋”“潘圪蛋”等,增强了地域真实感和乡土气息。文中还穿插童谣、民谚,如《笤帚谣》,如“小满前后,点瓜种豆”“立冬不吃饺,冻死一旮旯”。既推动情节,也烘托民俗氛围,展现出独特的山西文化特色。
虽然是文学作品,真实性是几部作品的突出特点,这背后也是因为山西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本土作家,几位作者均作了大量的调查、采访工作。以《红星树下》为例,作者张卫平亲身奔走于当年的晋绥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参观了众多抗战博物馆,采访了许多当年为儿童团成员的老人,听取了很多关于儿童团英勇战斗的故事,才着笔写下这部为弘扬少年儿童团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机智勇敢精神的小说。而这可以说是这部小说最为特别之处——这部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其历史背景、事件、场景、人物原型均有着可靠的史实支撑。
山西抗战题材儿童小说丰富抗战书写创作视角
纵观山西今年抗战题材儿童文学创作,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多样性、创新性成为创作者的自觉追求。葛水平、张卫平、郭万新、蒋殊、金凤等作家的创作实践,不仅丰富了山西文学特别是儿童文学的整体格局,也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记忆的创造性转化,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对儿童心理的真实把握,构建了一种兼具历史厚度、地域特色与艺术魅力的叙事传统。
《红星树下》表现出了剧作家对儿童故事的独特处理方式,将严肃历史题材与儿童喜爱的悬疑叙事相结合,并且融入了魔术、说书、补锅等民间艺术,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底蕴,也增强了叙事的趣味性和地域特色。同时,作者还在反派角色的复杂性以及儿童角色的真实性上下功夫,如鲁广荣(香川佑二)并非脸谱化的“坏蛋”,他有伪装、有情感挣扎,甚至对冬生和大黄流露出温情,形象立体。比如主人公冬生不是“完美小英雄”,他有犹豫、有家庭牵绊(父亲反对他参加儿童团),成长轨迹清晰可信。总之,这部作品尝试在可读性与教育性之间找到平衡,是一部具有突破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
《将军台》除了民俗元素的融合之外,这部小说将沉重历史与儿童天真视角结合,特别还加入了动物角色四眼弟(狗)、小灰灰(驴),这些角色不仅是配角,而是承载主题和情感的关键;这条狗的角色塑造堪称全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小灰灰”这头用伤疤换来的小毛驴,是二梆梆的家庭希望和经济支柱的象征。“四眼弟”不仅是玩伴、护卫,更是二梆梆情感的寄托。它门与二梆梆的感情,体现了乱世中人与动物相依为命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残酷战争背景下的生命的温情。
邢龙说,当然,将视野拓宽到整个中国儿童文学,乃至整个抗战文艺,当前的作品仍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让抗战历史在儿童文学中获得更加多元的艺术表达?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地域特色成为提升作品艺术品质的资源而非限制?山西作家的创作实践已经为这些问题提供了部分答案,但更多的可能性还有待探索。未来的山西抗战儿童小说创作,或许可以在叙事视角、时空结构、象征体系等方面进行更加多样化的尝试,使这一题材焕发新的艺术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