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倒错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用自毁或失败来纠正

发布时间:2025-10-29 21:01:15  浏览量:1

看见不少家庭,正用一种让人无法拒绝的方式,慢慢毁掉自己的孩子。

这种方式,叫“捧杀”。

这种捧,不是追捧、吹捧,而是把孩子捧到了家庭最高的位置。

孩子被架在高出,双脚离地。他被推上了一个照顾父母情绪、承载家庭期望的神坛。

他看似很有力量,可以安抚父母,实则失去了做孩子的资格。

这样的孩子,脸上看不见儿童该有的轻松,眼里反而藏着大人般的沉重。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亲子关系倒错”。

01、

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父母是根,孩子是花。父母是给予者,孩子是接收者。

这是生命最基本的顺序,如同河水向下流淌,无法逆转。

一旦位置失序,亲子关系倒错,他便不再是纯粹的孩子。

他成了家庭的中心,成了父母情绪的安抚者,甚至成了家庭未来的全部寄托。

他被迫提前告别了童年,成了一个外表是孩子,内心却疲惫不堪的“小大人”。

同样的,他也被推到了一个极其孤独的境地。

他成了“父母的父母”,这使他既失去了父母的滋养,成为“父母双全的孤儿”;

同时也失去了做孩子的资格,没有了孩子的位置。

这样的孩子,心里会生长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

一种力量在说:看,我多重要,我是最特别的。

另一种力量在说:我不配,我站错了位置。

后一种声音,往往更深刻,更持久。

02、

孩子对父母,有着与生俱来的忠诚。这种忠诚,印刻在骨髓里。

当孩子发现自己站在了父母之上,他的内心会开始不安。

这种不安说不出来,却真实存在着。

于是,我们会看见那些被架在高位的孩子,常常做出些让人费解的事情。

他无法在一份工作上扎根,也无法在一段关系里深入。

旁人看来,是浮躁,是善变,是渣作。

却没有人知道,他的行为是身不由己。

这不是选择,更像是一种惯性。

他的一生,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抵达与离开之间,辗转流连。

表面上看,是在找不同的工作,遇见不同的人。

实际上,他是在寻找自己该站的位置。

03、

哪怕是遇到了合适的工作、伴侣,他也会最重要的关头放弃、破坏。

这不是巧合,这是潜意识深处的平衡机制在起作用。

孩子用失败、用退缩、用不如意,让自己从那个过高的位置上下来。

他在无意识中选择了“掉下来”,只为回归到孩子本该在的位置。

这是潜意识的运作,也是生命本能的选择。

被捧得太高的树,根系必然浅薄。

看似枝繁叶茂,一阵风雨就能连根拔起。

那个被架空的童年,如同一个未被填满的空洞,会在往后所有的关系里呼呼作响。

而一个从未真正拥有过童年的人,便会在成家立业后,变成“永恒少年”。

04、

你或许见过这样的“永恒少年”:

他们总在更换目标,难以安于一处,内心深处害怕被任何责任牢牢拴住。那会让他们想起童年被无形期望捆绑的窒息。

他们或许在亲密关系中,不自觉地寻找一个能无限包容自己的“父母”,而非平等相待的伴侣。他们渴望的,仍是童年时那份缺失的、无条件的接纳。

他们可能既想给孩子自己未曾有过的完美童年,又会在无意识中,嫉妒那个正在被全力宠爱的、自己的孩子。

他的生命能量,没有全然用于创造当下的幸福,而是不断地回头,试图去填满那个过去的洞。

这一切,都源于一场未曾完成的告别。

05、

一个健康长大的孩子,在蓄满爱的力量后,会自然地奔向自己的人生。

而一个童年被剥夺或错位的人,他的内心总有一部分,滞留在了那个未被满足的时刻。

被捧杀的孩子,与成家后的永恒少年,原来是同一条河流的上游与下游。

无论你是为人父母,还是作为那个一直“被捧高”的孩子,或是那个在成人世界里彷徨的“永恒少年”,解决之道,就是回归本位。

承认父母就是父母,我们是孩子。他们是生命之河的上游,我们居于下游。

他们给予了生命,我们接收了生命。这个事实,无法改变,也无需改变。

接受父母本来的样子,包括他们的不完美,他们的局限,甚至他们的伤害。

接受,未必是谅解,而是看到发生的事实。

停止替父母承担他们自己的人生课题。

他们童年的遗憾,他们婚姻的不幸,他们情绪的波动,那是他们需要面对的。

孩子无法解决父母的问题,就像果实无法回去滋养树根。除非,你想让这个果实腐烂。

06、

最重要的是,学会做回孩子。

那个真正的孩子,不需要完美,不需要特别,不需要承担整个家庭的重量。

他可以犯错,可以脆弱,可以只是做他自己。

如果你已经成年,却从未好好做过孩子,记得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孩子,重新养育一次。

允许自己幼稚,允许自己依赖,允许自己不需要时时刻刻都那么坚强。

唯有尽情地、完整地“做过孩子”,才能彻底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脚踏实地、内心安稳的成年人。

这不是逃避责任,而是补上生命中缺失的重要环节。

回归正确的位置,便是回归生命的自然规律。

唯有好好的当一回孩子,才不会无意识地把你的孩子,架在家庭中的其他位置。

父母安于父母的位置,孩子安于孩子的位置,爱才能顺畅地流动,生命才能健康地伸展。

当你找到自己在家庭中正确的位置,你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

那种感觉,就像漂泊多年的船终于靠岸,就像走失的孩子找到了家。

作者:吴在天,心理专栏作者,著有《什么样的孩子敢成功》《内在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