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答记者问|山东建设村(社区)残协组织6.1万个

发布时间:2025-10-30 12:29:52  浏览量:2

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残联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十四五”期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始终作为省重点民生实事在推进,想请问,在推动这项工作落地过程中,山东采取了哪些关键举措?给残疾儿童及家庭提供了怎样的帮助?

沈晓勇:残疾儿童康复牵动着家长的心,更承载着我们对民生温度的坚守。“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始终围绕残疾儿童家庭急难愁盼问题,用四项实打实的举措,为孩子们铺就康复之路。

一是完善救助政策,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这几年,山东省持续推动康复救助政策扩面增效,从制度上保障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应筛尽筛、应救尽救。筛查诊断环节上,会同卫生健康部门明确各类医疗机构职责,与残联实现信息共享,确保筛查无遗漏。救助范围上,在国家要求的0—6岁基础上扩大到17岁,取消对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另外,打通异地申请康复救助堵点,让满足居住证申请救助条件的随迁孩子能在家门口享受康复服务。

二是健全服务体系,康复质量显著提升。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康复服务是否安全、有效。对此,省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评估标准》,实施等级管理、动态调整,全省定点机构达到680余家。同时,每年培训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超过5000人次,组建了全省专家库为定点机构“把脉”,让残疾儿童享受到更加安全有效、更有品质保证的康复服务。

残疾儿童在定点机构进行康复训练。

三是实施免费救助,关爱帮扶更有力度。残疾儿童康复周期长、花费大,过程艰辛漫长。为此,山东省推动残疾儿童康复由定额补助转变为免费康复,定点机构在基本目录范围内免费提供康复服务,不再额外收费,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特别要提的是,省级实施专项免费手术救助项目,已经为6700余名听障孩子装上人工耳蜗,为9300余名肢残孩子做了矫治手术,为360余名唇腭裂孩子做了修复手术,让他们能听见世界的精彩,能迈出人生第一步,能阳光自信地微笑。

四是推动康教融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家长不仅希望孩子身体得到康复,更担心他们跟不上学习、融入不了社会。对此,山东省积极推动残疾儿童康复与教育结合,会同教育部门推进定点康复机构申办教育资质,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康复服务,促进康复机构、医院、普通中小学等资源共享,让残疾儿童既康复好也融入好。济南、青岛、烟台等地一些实现康教融合的机构,既能提供康复服务又能提供文化课程,家长不用再带着孩子在机构和学校之间奔波,减轻了家庭负担。

“十四五”期间,山东累计救助残疾儿童22.7万人次,以实际成效在民生领域交上了一份温暖的答卷。未来,省残联会把这项民生实事办得更细、更实,让残疾儿童都能拥有平等的机会,拥抱充满希望的童年。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关注到,山东省残疾人运动员在东京残奥会、北京冬残奥会、全国残运会等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请问,为推动残疾人文体事业高质量发展,山东从哪几方面发力?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张文涛:近年来,山东始终将残疾人文化体育参与作为促进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的重要内容,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

一是深耕文化服务,各类文化资源向残疾人身边延伸。全省建成“如康书屋”1200余家、残健融合文化服务中心250余个,181家公共图书馆设立了盲人阅览区,省、市两级开办了电视手语栏目和广播专栏,残疾人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开展“五个一”文化进家庭、进社区活动,通过读书、观影、观展等形式,让残疾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服务,惠及了1.6万家庭。“黄河魂·自强梦”系列活动吸引沿黄省区残疾人积极参与,“聆听光影”无障碍观影累计服务视障朋友2.5万人次。同时,着力构建残疾人文化创意服务体系,形成了由8个国家级、48个省级文创基地和220余个基层“文创工坊”构成的三级服务网络,帮助残疾人实现文创就业。

二是推动体育参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同步推进。竞技体育方面,山东运动员在东京残奥会、杭州亚残运会、巴黎残奥会及全国残运会等赛事中屡创佳绩,在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残联与山东省共建的国家残奥冰球队勇夺铜牌,实现中国在该项目奖牌“零的突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该队伍中山东运动员就占半数以上,从组队到站上世界领奖台仅用五年。群众体育方面,组织开展“残疾人健身周”“冰雪运动季”等主题活动超千场,约50万人受益;建成32个国家级健身示范点,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2900余名,推动残疾人健身活动常态化、科学化。

出征巴黎残奥会国家队山东队员。

以山东运动员为班底的中国残奥冰球队,在北京冬残奥会上获得铜牌,实现中国在该项目奖牌“零的突破”。

三是强化精神引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浓厚氛围。持续深入开展“学听跟”专项活动,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持续讲好残疾人故事,宣传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事迹,推出并推动《朝华》等优秀影视作品传播。59名山东残疾人演员出色完成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演出任务,向世界展示了山东特殊艺术的魅力。在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选送的大型器乐合奏《盛世雅乐·宣平之章》荣获特等奖,86名视障、听障学生以传统礼乐展现文化自信,深深打动了全国观众。

山东残疾人演职人员亮相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

下一步,山东将继续为残疾人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好条件,让每一位残疾朋友都能在文体参与中感受快乐、实现价值、融入社会。

中宏网记者:

残疾人事业被喻为“春天的事业”,残疾人需要格外关心关注,请问在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方面,山东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效果如何?

张文涛:“十四五”期间,围绕提升服务能力,省残联持续深化组织改革和服务创新,着力搭建全方位残疾人服务平台、健全全领域社会动员机制,更好为残疾人提供贴心暖心的服务。

一是建设就近就便服务阵地。自2021年起,在全省乡镇(街道)和有条件的村(社区)开展“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建设,就近就便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技能培训、文化体育等多样化服务。建设村(社区)残协组织6.1万个,基本实现每个村居有机构、有服务,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

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城南社区残疾人在如康家园活动。

二是创新线上线下服务方式。围绕残疾人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整合12个残疾人急用、常用的“单事项”服务为“一件事”集成化办理服务场景,建立一体化联办机制,通过协同联动实现残疾人服务“一件事”高效办成,山东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高效办成残疾人服务“一件事”集中攻坚和创新示范地区。现在残疾人如果有服务需求,就可以直接通过“爱山东”“一件事”专区或者县乡两级政务服务场所的残疾人服务“一件事”专窗提交申请,由平台进行业务数据流转,实现联办事项并行审核、“一网通办”,以“数据多跑路”代替“群众多跑腿”。近年来,全省累计办理“一件事”业务60.8万件,残疾人办事平均跑动次数由9次减少到1次,平均办理时间由24天减少到11天,大幅提升了残疾人办事的便利度。下一步,还将进一步优化线上申报功能和业务帮办程序,加强帮办代办服务,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服务供需智能匹配,将好政策主动送到残疾人身边。

残疾人无障碍信息平台工作人员为在办理业务的聋人提供远程手语翻译服务。

三是完善全领域社会动员机制。把社会化助残作为破解传统服务供给瓶颈、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积极开展社会化助残创新试点,制定《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开发建设省级志愿助残综合平台,持续打造“聚力如康 共享阳光”志愿助残品牌,全省共建成“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基地”97个,数量居全国首位,9.7万名志愿者年服务残疾人74万人次,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氛围日益浓厚。今年,在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山东有14名个人、7个单位受到表彰,是受表彰数量最多的省份,充分反映了山东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和残疾人良好自强风貌。全国自强模范王俊,曾获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金牌,创办的推拿中心服务超10万人次,培养盲人按摩师500余人,参与慈善事业捐赠近百万元,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下一步,山东也将积极选树典型,加大表彰力度,让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更加浓厚。

海报新闻记者: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山东在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提升残疾人法律服务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和成效?

康永华:近年来,省残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与法院、检察院、司法等部门协同联动,从普法宣传、纠纷化解、司法保护、法律服务等多个维度,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在普法宣传上,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印发《山东省残联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用好多种媒体平台,开展符合各类残疾人特点的普法宣传活动,残疾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在纠纷化解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涉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山东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涉残疾人“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试点,青岛一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残联残疾人诉讼服务和多元解纷典型案例。目前,全省已设特邀调解组织60多个,340余名调解员入驻法院调解平台,有效降低了残疾人维权成本。

在司法保护上,联合省检察院建立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发布司法救助典型案例。通过“司法有爱、救助无‘碍’”专项活动,对检察环节因案致困残疾人实现“应救尽救”,严防因案返贫致贫。

在法律服务上,联合省司法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的若干措施》,推动市、县两级司法行政机关深化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信息共享机制,提供上门、电话、远程视频等多种服务,开展“一站式”免费法律咨询,依法减免残疾当事人的公证、鉴定和律师代理费用,推动律所、司法鉴定机构提供“一对一”无障碍服务,指导省律师协会成立残疾人权益保障专业委员会,全面提升法律服务专业化水平。

这里说明一下,需要法律服务的残疾人可以直接前往各级残联、法律援助中心、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和联络点进行咨询,也可以拨打12348和12345热线电话进行法律咨询,还可以登录中国法律服务网、山东法律服务网等进行线上法律咨询,或者登录“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线上申请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