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答记者问|掌握一技之长有底气!山东“十四五”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20.1万人

发布时间:2025-10-30 12:29:16  浏览量:2

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残联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请问,这五年山东都做了哪些工作?为残疾人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

沈晓勇:山东目前有277万持证残疾人,像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以老养残等家庭,虽然经济上摆脱了绝对贫困,但生活上还有不少困难。“十四五”期间,山东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持续加强困难重度残疾人监测帮扶。目前全省脱贫享受政策和防返贫监测帮扶残疾人有31.3万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重点群体。省残联配合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健全防止返贫监测预警机制,整合村“两委”、村(社区)残协、第一书记、网格员等力量,建立跟踪访视机制,及时掌握残疾人家庭基本生活状况。将困难重度残疾人兜底帮扶作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深入开展十大帮扶服务,实行残联干部直接联系帮扶制度,有效解决了残疾人家庭的困难。济宁市某肢体残疾人,因患强直性脊柱炎导致身体严重变形,丈夫智力障碍,靠低保维持基本生计。在残联干部直接联系帮扶后,积极为她协调医疗资源,帮助她顺利完成两次手术,目前她已能独立坐着起身,后续还将根据身体恢复情况进行第三次手术。

二是着力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促进残疾人自立是最好的扶助。对此,省残联不断提升康复服务水平,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提供人工耳蜗植入、肢残矫治、唇腭裂矫治手术以及康复训练等救助服务,为有辅具需求的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帮助他们补偿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持续优化残疾人就业创业环境,加大脱贫残疾人稳岗就业扶持力度,依托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残疾人及家庭成员就业,深入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积极探索“社区微业”等残疾人就业新路径,让残疾人实现就近就便就业。

三是不断提升基层残疾人服务水平。针对基层服务薄弱情况,省残联坚持以县域为重点,加快“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建设,建成“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1970余家,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累计服务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3.1万名。优化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深入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困难残疾人提供居家照护、日间照料、集中托养照护、邻里照护等基本照护服务。加强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一户一策”为全省13.9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有效保障残疾人基本住房安全。

下一步,省残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让残疾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新社记者:

我关注到,前段时间中国残联在发布会上介绍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的推进情况。请问山东省残联在其中承担了哪些任务,还有没有安排其他惠及残疾人的重大工程项目?现在进展情况如何?

康永华:省残联承担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102项重大工程中的3项二级任务,分别是“加强专业化残疾人康复、托养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和“建设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推动残疾儿童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在抓好这三项任务落实的同时,还完成了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现正在加快推进山东省盲人按摩医院建设项目。目前看,进展均达到了预期。

一是残疾人康复、托养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如期进行。省发展改革委、省残联等部门统筹协调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共争取中央资金1.7亿元,支持8个项目的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其中已投入使用项目2个,在建项目6个。全省已建成残疾人服务设施262个,总建设规模116.94万平方米,有力增强了残疾人康复、就业、托养等服务能力。临沂市康复医院康复托养设施建设项目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设置康复评估、言语训练、重症康复等功能区,投入使用以来已经帮助了380余名患者。

二是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制定山东省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指导目录,组织全省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及设施设备现场观摩活动,推动出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会同省民政厅在微山县、肥城市等7个县(市、区)开展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特殊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衔接试点。目前已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三是全省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建设更加规范。制定《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评估标准》等系列文件,明确定点机构评审认定标准,通过等级管理、动态调整,持续提升机构设施设备与人员专业水平,指导全省680余家符合条件的定点机构完善相关执业资质,实现执业资质全覆盖。

四是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新校区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概算总投资18.48亿元,总建筑面积22.19万平方米,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学院现有专业11个,残疾类别覆盖听力、言语、视力、肢体等,招生遍及全国27个省市区,15个民族,办学规模和办学能力显著提升。校内无障碍设施完备,在校期间,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平等共享校园生活,毕业后,近百名残疾学生成功入职国内500强等企业,许多同学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学生学习文物修复课程。

五是山东省盲人按摩医院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该项目是中国残联、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的11个省级盲人按摩医院建设项目之一,项目概算总投资1.44亿元,总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规划设置床位200张。计划今年年底建成,努力把医院打造成集就业安置、技能培训与康复服务为一体的示范性平台,全面提升残疾人就业与康复服务保障水平。

凤凰网记者:

掌握一技之长,残疾人就业就更有底气,就业机会也将大大增加。五年以来,山东在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

康永华:“十四五”时期,全省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20.1万人,在推动残疾人较为充分较高质量就业方面实现“两个提升”:一是全省残疾人就业率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达到59.59%,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二是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同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就业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健全服务体系。坚持把残疾人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出台了《山东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布了《盲人按摩服务规范》《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本规范》等地方标准,为残疾人灵活就业、新业态就业提供了政策保障,让残疾人拥有了更多元、更可及的就业机会。强化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进一步规范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审核工作,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办,办事流程简化了,用人单位顾虑少了,残疾人找工作更顺畅了,全链条、多层次的就业支持体系正逐步形成。

二是提升职业能力,夯实就业基础。实施“十四五”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开展职业能力测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广泛开展网络安全、电商直播、文创(非遗)等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残疾人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全省完成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17.2万人次,提前超额完成任务指标。成功承办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第九届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山东代表团均获团体第一名,“以赛促训、以赛提技”示范效应显著增强。

三是拓展就业渠道,推动多元就业。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提供“一人一策”就业服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一批高学历残疾人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比如,肢体残疾大学生小李,在残联的指导帮助下,成功考入济南市某事业单位,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不仅实现了自食其力,而且在为民服务中开启人生新篇章。类似的事例有很多。积极培育残疾人文创就业、“社区微业”等新业态就业模式,不断拓展就业创业空间。创设“帮富”“帮扶”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强化就业托底保障。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齐鲁手创”盲人按摩品牌,有效帮助就业困难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融入社会。

下一步,省残联将深入实施新一轮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强化部门协调联动,提升就业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