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毫无预警,骤然闭店跑路!数百位杭州人懵了:这刚交了钱啊……

发布时间:2025-10-30 01:01:58  浏览量:2

10月7日,无忧岛亲子游乐中心突然关门停业,负责人失联,数百位家长预付的课程无法使用,初步统计涉及金额超200万元,商场称其拖欠房租和物业费被停水停电,但截至10月28日仍未给出明确退费或承接方案

最扎心的,是很多人刚交完钱

邬女士去年11月在朋友推荐下,花了12999元买了48节亲子游泳课,“工作忙,就周末带娃去上一节”,如今还剩27节没上

她把收据拍给我看,边角折得很整齐,像她一直盼着把这事办完

平时她说孩子最爱扑到水里捞浮球,“教练在一旁纠正动作”,这类细微的陪伴,买课就是为了留住

结果突然停摆

说白了,关门并非“毫无原因”

家长找到商场物业,才得知这家店已经拖欠了半年的房租和物业费,水电也被停了

有人把10月7日当天的现场视频丢到群里,玻璃门后面还能看到泳池和玩具齐整摆着,像一场匆忙的撤退

更扎心的是,关店前还有促销——海报写着“1888元抢购10课时,限量100张”

有家长反映,至少十几位就在这波活动里刚买了课包,钱还没来得及“回本”

事情发生后,家长们建了维权群,短短几天就进来300多人

群里最热的帖子是接龙统计“剩余金额”,截至10月28日,有200多人报数,总金额超200万元

有人发语音说“我就当交学费了”,有人在夜里问“如果一直联系不上,怎么办”

每隔几分钟就有人问进展,手机屏幕顶端总挂着此起彼伏的红点

我去翻营业执照信息,这家店的主体是杭州嬉信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成立于2022年,注册资本600万元

今年8月,有法院把它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理由是违反财产报告制度、明明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有业内人士提到,这类公司资金链一旦绷紧,还在持续做促销“回血”,风险一般都在门口了

你看时间线就知道:去年起大量售课,今年再用低价课包吸资金,到了10月直接失联

家长不是没试着“正门”解决

他们约了杭州海威商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招商经理胡先生谈,得到的回复是“积极处理”

胡先生表示,计划在原址引进同品类商家,并优先接纳老会员,预计两周左右再与家长沟通

换句话说,眼下的方向更像是“转课接盘”,而不是直接退钱

有人松了口气,有人更焦虑,毕竟转课能不能同城、同教练、同质量,是另一个未知数

这时,不妨把视野拉远一点

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发布涉预付式消费的典型案例,并在2024年5月1日起实施新规,专门针对这种乱象给出“硬杠杠”

比如,经营者迁店超过3公里需要征得消费者同意,“概不退款”等霸王条款无效、由证据控制方承担举证责任、设立七日冷静期

同时还明确了一个常被忽视但关键的点——

商场出租方如果未尽资质审查义务,可能要承担连带责任

这意味着物业和招商环节,不再是“只收租就完事”

数据也在不断敲打我们:预付费问题不是个案,是潮涌

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预付消费投诉量达127万件,占全年投诉总量的41%;

生活服务类预付费投诉同比上涨37%,其中关门跑路占比62%

北京三中院的调研显示,87.6% 的预付纠纷由经营者“跑路”引发,平均涉案金额2.3万元

上海市消保委则给出更现实的冷水:健身、教培、美容三大高发领域的退卡成功率不足15%

还有一组让人坐不住的数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称

2023年预付消费市场规模突破8万亿,但合同履约率不足58%

浙江高院的调研甚至把维权的“时间成本”量化了:消费者针对预付式消费纠纷维权平均需投入87小时,相当于损失1.2个月工资

对比一下成都红黄蓝亲子园的闭店事件,也能看出路径的相似

那边起因也是经营不善、拖欠工资、租金到期未续;

从2023年初到2024年初不停促销吸资金;

到2024年2月6日直接闭园,负责人失联,未消费课时费超百万元

最终给出的方案是多家机构承接剩余课时,不同意退费,家长若坚持退钱只能走法律途径

这类“转课优先”的方案,短期止血,但对很多家庭来说并不等于问题解决

有业内人士提到另一个参照系:德国的第三方资金监管

早在1974年,德国就出台“预付费法”,要求预付资金进入监管账户,商家不得随意挪用,监管部门全程监控资金用途

结果是,“卷款跑路”现象显著下降,预付市场秩序更稳,消费者信任回来了

这套机制听起来冷冰冰,但对真正的合规企业反而是护城河

回到杭州这桩事,因果并不复杂

起因是嬉信公司长期拖欠租金和物业费,8月又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经营本身已经摇摇欲坠;

经过是继续卖课、促销吸资金,直到10月7日突然关门;

结果是截至10月28日

家长没有拿到明确退费或承接方案,负责人仍然失联

最新进展来自出租方:正在接洽同品类商家,预计两周左右再与家长沟通,优先考虑接纳老会员

这就是目前能落地的承诺,但离“安心”还有距离

我忍不住问一句:为什么预付式消费总是把最脆弱的一端留给消费者?

资金池监管缺失、违法成本低,这些老问题不新

行业人士估算

约30% 的预付款常被商家用于开新店而非服务储备

靠“滚动资金”维持扩张,一旦现金流断裂,就会把风险转嫁给用户

最高法的新规像一把尺子

会把合规的企业往上拎,把靠预收账款野蛮扩张的企业往下压

这对行业而言,是迟到但必要的分层

家长们要怎么走下一步?

有资深律师建议

第一时间保留所有合同、付款凭证、聊天记录和促销广告截图

并向市场监管、消保委等部门同步反映,必要时发函给商场要求尽资质审查义务;

若出现“转课承接”,要核对距离、时段、师资等关键条款,写进书面协议

别只听“可以接纳老会员”这句话

说白了,预付不是不能买

但一定要留“后手”——分期付、控制金额、认准资质和监管安排

愿这事两周后有清晰进展,但也希望每一家做亲子服务的机构,别把家长的信任当作可以随时透支的“现金流”

这既是一笔账,也是一次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