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小孩子如何才能学好语文

发布时间:2025-10-30 00:04:30  浏览量:1

小孩子如何才能学好语文

作者:颂明

有位网友问我:“我想请教一下您关于小孩子怎样学好语文的问题,我的孙子孙女现在读小学一、三年级,您若有空,能否给点学语文的建议呢?”

我回复说,颂明不是万能的。

其实关于语文教育,我写过不少文章。语文教育中,正确的方法对整体提高教学效率确实有帮助,但并不能保证每个孩子的语文成绩都好。

就小学阶段而言,我的家传方法是“字说读写”四字诀。这主要是面向老师和家长的建议:

字:识字与写字;

说:交流、讲故事、演讲、讨论、辩论;

读:广泛阅读,掌握基本的文章赏析方法;

写:作文训练。

这四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基本训练方法。同时,每位老师又有自己的特点,会根据不同学生灵活运用。教师的素质与方法,对班级整体成绩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位好的老师,其高明之处在于能够洞察并顺应儿童成长的规律,恰到好处地满足他们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一位好的家长则更进一步,能将这种顺应与满足,化为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浸润与身教。能遇到这样的师长,无疑是孩子莫大的福气。

然而,对于具体每个孩子来说,提高成绩并不存在一种“万能方法”。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家庭环境与家长素养,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深远。但这同样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孩子都不是被动等待塑造的空白画布,他们自带与众不同的先天特质与内在驱动力——孩子的兴趣、意志力以及他们应对环境的独特方式,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正因如此,儿童的成长与成才,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现象。它并非“好方法”与“好环境”的简单叠加,而是外部引导与内在禀赋之间一场漫长而微妙的互动。在这充满可能性的过程中,任何绝对的论断都显得武断,因为各种情况,都存在着意料之外的例外。

在家庭教育中,“沉浸式教育”对儿童学习效率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

什么是沉浸式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即时教育、随时教育、影响教育与陶冶教育。家长的素养决定了沉浸式教育的水平。

举个例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就经常让孩子听儿歌、唱儿歌;到了会说话时,教他们儿童诗和小故事,并有意识地将学话与识字同步。这样,孩子往往在三岁左右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很多字。

关键在于,千万不要“硬教”。强行灌输容易引发孩子的防卫和抵抗心理,反而抵消了教育的努力。幼儿教育应不重“效果”而重“环境”,让孩子在自然氛围中轻松学习。就像家中若有讲两种语言的成员,孩子不用刻意教,也能自然掌握双语。

在学龄儿童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可以随时解答孩子不懂的问题,及时解决,不让困惑积累。

那么,“学差生”是怎么形成的呢?往往是因为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给后续学习带来困难,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形成学习障碍。

家庭教育环境本身就很复杂。有些家长不懂教育规律,却强行灌输自己的一套;夫妻之间教育理念不同;祖辈与父母观念冲突……这些都可能造成“教育内耗”,让孩子无所适从,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还有些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自己无力解决孩子的学习困难,只会斥责:“你上课怎么听的?为什么别人都会就你不会?”结果,孩子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产生“负罪感”,因害怕惩罚而选择逃避。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彻底跟不上。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一旦出现隔阂,作为老人应自觉退让,不要过多干涉。不被信任的教育往往起反作用。信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如果教育者不被信任,首先应反思自身,并主动退让,不要强加于人,否则只会出力不讨好,把情况弄得更糟。

孩子成绩、心理或行为出现偏差,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而家长处于强势地位,孩子无力反抗时,只能忍耐。长期忍耐可能导致两种极端的心理定势与行为方式——自闭或逆反,这都是很糟糕的结果。

和谐,才是有效教育的催化剂。

教育之路,唯有尊重规律、用心陪伴,方能静待花开。

2025年10月30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