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巴士“翻车”:儿童数字空间不容污染
发布时间:2025-10-29 21:33:04 浏览量:3
郭云慧(湖南科技大学)
近日,有网友反映,在打开宝宝巴士旗下一款“宝宝巴士儿歌”APP时,开屏会跳转到含有成人内容、低俗擦边直播等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第三方广告,引发家长担忧。
10月28日,宝宝巴士品牌客服表示,非会员状态下APP内确实会展示由第三方平台投放的广告,但平台会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核监督。审核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如出现低俗等不适宜的广告,属于“异常情况”,将反馈至技术部门进行排查处理。(10月29日 鲁中晨报百家号)
宝宝巴士是一款主打0-8岁儿童启蒙教育的应用程序,竟成为低俗内容的传播渠道,令众多家长感到震怒与担忧。
类似乱象并非孤例,有家长反映会员过期后,APP弹窗推送露骨情色广告;还有孩子因广告页面“关了四五遍没关掉”被吓哭,暴露出儿童数字空间被污染的普遍性,更折射出平台对未成年人保护责任的严重漠视。
儿童APP广告乱象的本质,是利益对责任的碾压。这类平台多采用“免费使用+广告变现”模式,广告分成是主要收入来源,一款百万级活跃用户的APP月入可达数十万元。在高收益诱惑下,部分平台对第三方广告商“高点击、高分成”的擦边内容选择性忽视,甚至通过缩小关闭按钮、缩短显示时间等手段刻意诱导点击。
更恶劣的是,广告精准利用儿童好奇心重、判断力弱的特点,以“领红包”“免费看”等话术诱骗误触,形成“诱导点击-软件下载-隐私泄露”的完整收割链条。宝宝巴士客服以“审核疏漏”轻描淡写地甩锅,无不流露了行业普遍的逐利侥幸心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早已划定禁区,明确要求儿童媒介不得传播色情、暴力内容,平台对广告负有全流程审核责任。但现实中,“第三方提供”成了平台甩锅的万能借口,宝宝巴士直到舆论发酵才紧急下线广告、研发拦截功能,说明有关企业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而有法不依,又多因违法不究或执法不严。监管层面缺乏统一的儿童模式技术标准,对中小平台的监测力度不足,多数违规案例仅以“责令整改”告终,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澄清儿童数字空间,不能止于事后道歉。对平台而言,必须破除“流量至上”的迷思,将审核责任落到实处——要么建立独立的广告审核团队,摒弃对第三方的被动依赖;要么像付费会员模式那样,为免费用户提供无广告选项。
监管部门更需主动发力,一方面细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执行标准,明确广告审核的技术规范与操作流程;另一方面加大处罚力度,让违法行为得不偿失,才能遏制逐利冲动。家长的警惕与行动同样重要,通过12315、12377等渠道主动举报,既能保护自家孩子,更能形成监督合力。
宝宝巴士面向孩子,本应承载守护童年的责任。当儿歌旋律与低俗画面同框,启蒙平台沦为利益工具,伤害的不仅是家长的信任,更是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儿童数字空间的净化,从来不是某一方的事,唯有平台守责、监管尽责、家长尽责,才能让“宝宝巴士”们驶向“快乐启蒙”的目的地。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