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烂尾娃?当农村孩子活在屏幕里,我的心很痛……
发布时间:2025-10-29 21:23:00 浏览量:2
国庆的时候,回去了久违的老家农村!小小的村庄并未想象中那么热闹,比平时稍微多了两三分热闹。儿时小伙伴大多都搬到镇上或者大城市,农村还是一片平和。
老人坐在树荫下从早坐到晚,似乎白天总是漫长等不到天黑,留守的儿童也不像当年围绕村口大树跑跑跳跳。只顾着在门口玩手机游戏、刷短视频。
留守儿童成了烂尾娃?
邻居家的三个留守儿童,多多少少听闻,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学生了,15岁、12岁、8岁的三个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一年到头都在深圳东莞周边打工,见上一面都是奢侈。
老人家在树荫下等待着明天又明天,留守儿童在方寸屏幕上才有那一份快乐和笑声。但这一幕,突然刺痛了我,我出差、旅游很多小地方,在中国的无数村庄里,这一幕幕都是重复上映。
美国作家凯文凯利曾说:“这是一个被社交媒体腐蚀灵魂的世界”!
我特意查了下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900万,其中近90%的儿童长期使用手机等智能设备。特别是一些资料中直接给出了“烂尾娃”的称号,隐隐作痛。
烂尾娃,为何出现如此让人难以接受的词?这背后原因更多是农村教育断裂的残酷,父母为了养活他们不得不外出,丢给了爷爷奶奶老人,却无法管教,反正读不好书早点去赚钱,不听话不努力。但问题真的只是孩子们“不够努力”吗?
跟一位县城教书的同学聊天,她告诉我,班上超过半数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3小时。“不是他们沉迷网络,而是现实世界中,完全无处可去。”
手机里的万花筒世界给了他们接触外界的信息和诱惑,父母远在他乡,无暇顾及是否吃饱喝暖、学习成绩如何;老人一辈只知道他们饿不死冻不坏已经足够了。
就如同隔壁邻居的15岁小伙告诉我:“明年毕业后我就跟着爸妈出去外面赚钱了”问及未来,他耸耸肩,沉默不语。
“寒门出贵子”这一句放在10年、20年前确实是应验了很多人,但如今的社会还能吗?
与普遍认知不同,农村孩子并非不努力。他们勤奋拼搏,却没人告诉他们起跑线不一样,他们努力挣扎,却在密密麻麻的森林中迷茫,连个指南针都没给他们。
“他们不是不想攀爬,而是看不到山顶在哪里。”
留守儿童、农村学生这些“烂尾娃”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引导。他们也需要如大城市小孩一样,被点亮而不是被筛选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