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构建融合教育生态,护航特殊儿童成长
发布时间:2025-10-29 20:38:26 浏览量:1
近年来,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单位和镇街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不断探索儿童友好新路径,围绕社会政策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发展环境友好与儿童参与友好六大领域,持续深化儿童友好理念与实践。
为系统总结工作经验、推广创新亮点做法,市妇联陆续推出“中山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案例”系列推文。本篇案例从特殊儿童在教育中的现实困境出发,通过构建一套“评估-教学-课程-科研-服务”五位一体的融合教育操作体系,以精准化的识别机制、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与特色化的课程资源,实现了对特殊学生的个体赋能与学校整体教育治理水平的同步提升,为儿童友好城市的教育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为响应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服务供给友好”与“权益守护友好”的要求,中山火炬开发区香晖园小学秉持“关怀教育”理念,针对随班就读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需求多样且缺乏适宜校本课程的现状,系统构建融合教育生态体系。学校现有45个教学班(含1个特教班),2324名学生(包括41名随班就读学生和10名特教班学生),配备114名教师、2名专职心理教师、1名资源教师及3名特教教师,建成400余平方米的“心语”资源教室。通过“五心”课程、入学评估、送教上门等举措,打造完整的融合教育支持系统,为特殊儿童提供优质教育,切实保障其受教育权益。
主要做法
01 建立“筛查—跟踪”双环节评估机制,
精准匹配教育需求
学校以“精准识别、动态跟踪”为原则,解决特殊学生需求定位难的问题。新生入学前,学校会组织开展为期一天的适应课程,由班主任与资源教师共同观察,初步识别有特殊需求的学生;随后通过与学生、家长深入沟通,了解其学习生活经历及病史;对初步判定的疑似学生,推荐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结合诊断结果与前期观察,最终确定随班就读学生名单。目前已识别包括脑瘫、阿斯伯格综合征、智力障碍等类型学生41人。
针对家长支持的学生个案,由德育处牵头,教务处配合,组织家长、心理教师、资源教师及班主任等召开专项会议,明确各方职责,共同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与阶段目标。例如,针对一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生,实施“课堂关注+课后特训”方案,班主任负责课堂行为引导,资源教师每周开展两次注意力训练,家长记录学生在家表现,形成教育合力,确保阶段性目标达成。
02
创新“四三四”教学模式,夯实融合课堂基础
在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中落实“四三四”要求:推行“学习四优先”,即优先安排座位、优先选择活动、优先课堂展示、优先面批,保障特殊学生课堂参与;执行“个别辅导三落实”,明确助学伙伴、辅导时间与内容,防止辅导形式化;做到“课堂教学四兼顾”,在复习导入、新知讲授、巩固练习及课后作业环节实施分层设计,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覆盖,一至六年级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由4名专兼职心理教师授课。在无配套教材的情况下,自主研发校园适应、人际交往、接纳与关爱等主题课程,推动文化教学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帮助特殊学生融入校园。
“心语”资源教室
03 研发“五心”特色课程,
促进个性发展
依托“心语”资源教室,历经十年探索,构建“五心”乐园课程体系,回应学生差异化需求。
开设知心课:一对一个别化辅导,设置社交技能、感统训练、学业辅导等课程;
开设开心课:通过绘画与沙盘游戏的团体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开设晴心课:组织新生适应、人际交往等主题团体辅导,助力班级融入;
开设静心课:开展“注意力特训营”,提升学生专注力;
开设舒心讲座:面向学生、教师及家长开展专题讲座,普及融合教育理念与方法。
“五心”课程
04
以课题研究引领,提升专业能力
学校以课题研究推动融合教育专业发展。2017年成功申报市级课题《“关怀教育”理念下以微课程推进学校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教师团队基于特殊学生学习需求,开发、改编并整理出88项涵盖学业辅导、心理疏导与技能训练的微课程资源。总结出“课前预习—课中应用—课后巩固”的应用路径,例如向学习困难学生提前推送“数学计算技巧”微课程,助力课前预习,课堂针对性讲解,课后巩固训练。该课题于2021年顺利结题,形成可推广的微课程体系,为同类学校提供专业参考。
教师培训活动
05 开展送教上门,
保障受教育权利
对因身体原因无法到校的学生,学校组建由特教与心理教师构成的送教团队,践行“关怀,从真爱起步”理念,确保“一个都不能少”。送教前上门走访,了解学生身体、家庭及学业情况,制定个性化教育与送教方案,内容涵盖文化知识、生活技能与心理疏导。教学中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灵活调整节奏,采用趣味化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如为重度脑瘫学生设计“手部精细动作+简单识字”组合教学。学期末为学生颁发专属奖状予以鼓励。三年来,送教服务惠及多名特殊学生,一名重度脑瘫学生获首张奖状时,家长感动表示“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切实维护了其受教育权。
送教教师上门颁发奖状
经验总结
香晖园小学融合教育实践形成三大可复制经验:
构建“评估—教学—课程—科研—服务”一体化融合教育体系,精准对接学生需求,解决随班就读教育适配问题;
创新“五心”课程与“四三四”教学模式,为普通学校提供课程与教学范例;
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通过家长讲座、个案会议等方式凝聚合力,营造包容支持的教育环境。
实践成效显著,学校于2018年作为广东省唯一普通校参加全国融合教育工作交流会,累计承办省内外教师培训6次,教师发表论文及案例50余篇,获省级奖6项、市级奖30项,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教育论坛等平台进行19次经验分享,开展跨区域教研30余场,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参加广东省融合教育交流研讨活动
工作展望
香晖园小学将进一步深化融合教育与儿童友好理念融合,从三方面推进工作:一是营造包容多元的校园环境,在空间设计中融入适儿化元素,体现对特殊学生的尊重与接纳;二是拓展“五心”课程内涵,结合新技术开发数字化资源,提升课程可及性与实效性;三是加强区域合作,联合学校与医疗机构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推动融合教育经验广泛推广,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贡献更多教育智慧。
中山市妇联编辑
编辑:卢启昊
校审:杨沛 姜永斌
一审:郑惠施
二审:王芳芳 陈颖
三审:夏晓霞
往
期
精
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