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巴士陷低俗广告风波:儿童 APP 为何藏 “成人陷阱”?
发布时间:2025-10-29 10:19:43 浏览量:2
“刚给孩子打开‘宝宝巴士儿歌’,下一秒就跳转到穿着暴露的直播界面!” 近日,多位家长在社交平台吐槽的经历,让专注儿童内容的宝宝巴士陷入舆论漩涡。这款号称 “为 0-8 岁儿童设计” 的 APP,本该是孩子的数字乐园,却因开屏广告跳转低俗内容,成为家长心中的 “隐患”。事件发酵后,宝宝巴士虽紧急回应称问题广告来自第三方并已下线,但 “儿童软件为何混入成人内容” 的疑问,仍引发公众对儿童网络保护的深度焦虑。
事件回顾:儿歌软件里的 “成人陷阱”
“孩子吵着要看儿歌,我点开 APP 后没来得及锁屏,再回头就发现手机在自动下载陌生软件,屏幕上还弹出衣着暴露的主播画面。” 北京家长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多个母婴论坛中,类似 “宝宝巴士开屏广告跳低俗直播”“误触广告后自动安装软件” 的投诉不在少数。家长们普遍反映,这些广告不仅画面露骨,还带有 “点击领红包”“免费看全集” 等诱导性文案,极易让缺乏判断力的儿童误操作。
面对质疑,宝宝巴士于 10 月 29 日发布声明回应。声明中提到,问题广告由第三方广告平台接入,并非自身内容,目前已将相关广告全部下线,并向家长致歉。同时,平台承诺将 “完善广告审核机制”“研发广告强制拦截功能”,还呼吁家长共同监督。但这样的回应并未完全打消疑虑 —— 作为面向儿童的平台,为何第三方广告能绕过审核直达孩子眼前?“审核疏漏” 的背后,是否藏着对广告质量的选择性忽视?
更值得警惕的是,儿童误触广告的风险远不止 “看到不适内容”。有家长发现,孩子点击广告后,手机会在无明确提示的情况下自动下载游戏、直播类 APP,部分软件还存在收集儿童信息的嫌疑。“孩子的个人信息会不会被泄露?下载的软件有没有病毒?” 这些疑问,让家长对儿童 APP 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行业乱象:儿童 APP 广告监管失守现状
宝宝巴士的低俗广告风波,并非儿童 APP 行业的孤例。近年来,多款主打儿童市场的 APP 都曾因广告问题被曝光,暴露了行业监管的普遍漏洞。
1. 低俗广告、诱导下载成 “通病”
早在 2022 年,“小伴龙” APP 就因推送含暴力元素的游戏广告被家长投诉;2023 年,“贝瓦儿歌” APP 被曝出开屏广告跳转赌博类网站;今年初,“宝宝树” 旗下儿童板块也因含诱导消费的广告遭监管点名。这些案例中,广告内容要么涉及低俗、暴力,要么带有 “不花钱就能玩”“点击赢大奖” 等诱导性表述,精准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和判断力不足的特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儿童 APP 为了增加广告曝光量,刻意缩短广告关闭按钮的显示时间,或把关闭按钮设计得极小、颜色与背景相近,导致儿童难以快速关闭,只能被动观看甚至误触。
2. 技术漏洞:动态投放让审核 “滞后”
儿童 APP 的广告乱象,与第三方广告平台的 “动态投放” 机制密切相关。目前,多数儿童 APP 会接入百度联盟、字节跳动穿山甲、腾讯优量汇等第三方广告平台,由这些平台根据用户数据动态推送广告。但这种 “实时更新” 的投放模式,让 APP 自身的审核机制难以跟上 —— 广告内容可能每分钟都在变化,人工审核无法覆盖所有内容,AI 审核又存在对 “擦边内容” 识别不精准的问题。
一位从事广告行业的人士透露,部分第三方平台为了追求收益,会向儿童 APP 推送 “高点击、高分成” 的广告,这些广告往往游走在合规边缘。“只要 APP 方不明确拒绝,平台就会默认推送,毕竟双方都能从广告分成中获利。”
3. 利益驱动:广告分成成 “软肋”
儿童 APP 对广告质量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源在于商业模式的依赖。不同于付费下载模式,国内多数儿童 APP 采用 “免费使用 + 广告变现” 的模式,广告分成是主要收入来源。尤其是中小平台,为了维持运营,往往会降低广告审核标准,甚至主动接入高收益但合规性存疑的广告联盟。
有数据显示,一款活跃用户超 100 万的儿童 APP,若接入第三方广告平台,每月可获得数万元至数十万元的分成收入。而要获得更高分成,就需要提高广告点击量和下载量 —— 这也解释了为何部分平台会纵容诱导性、擦边类广告的存在。
法律视角:平台不可推卸的主体责任
“宝宝巴士以‘第三方提供’为由推卸责任,在法律上站不住脚。”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宇指出,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儿童 APP 作为广告发布者,必须承担法定审核义务,不能以 “技术中立” 或 “第三方接入” 为由逃避监管。
1. 法律明确划定 “红线”
从法律层面看,儿童 APP 的广告行为至少受到三部法律的约束: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74 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传播含有淫秽、色情、暴力、邪教、恐怖主义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广告法》第 40 条明确,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不得发布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酒类、美容广告,以及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广告;《网络安全法》第 13 条规定,国家支持企业和机构开展网络安全认证、检测和风险评估等服务,保护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张宇律师强调,这三部法律共同明确了一个核心:儿童 APP 对其平台上的广告内容负有 “事前审核、事中监管、事后补救” 的全流程责任,“第三方提供” 不能成为免除责任的理由。
2. 家长可依法维权
对于家长而言,若发现儿童 APP 存在低俗广告,可通过三种途径维权:
向平台投诉,要求删除违规广告并赔偿损失;向市场监管部门(12315 平台)举报,要求对平台进行查处;向网信部门(12377 平台)反映,要求对违规 APP 进行整改或下架。“去年有家长因儿童 APP 推送低俗广告,向法院起诉平台并胜诉,最终获得了精神损害赔偿。” 张宇表示,家长的主动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家孩子,也能推动平台重视广告审核。
国际对比:儿童数字内容保护差异
当国内儿童 APP 广告乱象频发时,不少国家和地区已建立起成熟的儿童数字内容保护体系,其监管力度和执行标准值得借鉴。
1. 美国:COPPA 法案 “严把关”
美国《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COPPA)是全球最严格的儿童网络保护法律之一。该法案明确规定:
针对 13 岁以下儿童的 APP,必须经过家长书面同意才能收集儿童的姓名、年龄、位置等信息;广告内容必须标注 “广告” 字样,且不得包含诱导儿童购买、下载的内容;若平台违反 COPPA,最高可面临每起案件 43280 美元的罚款。2021 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就因某儿童 APP 未获得家长同意收集数据、推送诱导性广告,对其处以 1700 万美元罚款,这一案例也成为全球儿童网络保护的 “警示样本”。
2. 欧盟:GDPR 重罚 “零容忍”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虽不是专门针对儿童的法律,但对儿童数据和广告内容设置了 “特殊保护条款”:
针对 16 岁以下儿童的广告,必须经过家长或监护人同意;若平台推送违规广告或泄露儿童数据,最高可处以全球年营业额 4% 的罚款;要求儿童 APP 必须提供 “儿童模式”,在该模式下禁止推送任何商业广告。2022 年,欧盟就因某社交平台向儿童推送低俗游戏广告,对其处以 12 亿欧元罚款,相当于该平台当年全球营业额的 3%。
3. 国内:条例有规定,执行待加强
我国虽在 2024 年实施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要求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推送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广告”,但在执行层面仍存在短板:
缺乏具体的技术标准,比如 “儿童模式” 应如何设置、广告审核应包含哪些环节,尚未有明确规定;处罚力度不足,多数违规案例仅以 “责令整改”“警告” 告终,难以形成震慑;监管覆盖不全面,对中小儿童 APP 的广告监管力度,远低于头部平台。破局之道:构建儿童友好型广告生态
儿童 APP 广告乱象的根治,不能只靠平台 “事后道歉”,更需要建立 “平台自查、行业规范、监管发力、家长参与” 的多方协同机制,从根本上杜绝不良信息进入儿童视野。
1. 平台:建立 “双审核 + 一键举报” 机制
作为直接面向儿童的主体,平台必须把好 “第一道关”:
推行 “人工 + AI” 双审核流程,AI 负责初步筛选违规内容,人工负责复核擦边、模糊类广告,确保每一条广告都符合儿童内容标准;在 APP 内设置 “家长一键举报” 通道,家长发现违规广告后,可直接上传截图举报,平台需在 24 小时内回应并处理;研发 “强制拦截功能”,在儿童模式下禁止任何第三方广告跳转,避免儿童误触后下载陌生软件。2. 行业:建立广告供应商 “白名单”
由网信办、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牵头,建立 “儿童 APP 广告供应商白名单”:
对申请进入白名单的广告平台进行资质审核,包括广告内容合规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等;禁止儿童 APP 接入非白名单平台的广告,若违规接入,直接下架 APP 并处罚;定期更新白名单,对出现违规记录的广告平台,及时移出名单并公示。3. 监管:细化标准 + 加大处罚
监管部门需进一步完善制度,让儿童网络保护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制定《儿童 APP 广告审核技术标准》,明确广告内容、投放形式、关闭按钮设计等具体要求;提高处罚力度,对推送低俗广告的儿童 APP,根据违规次数和影响范围,处以 “罚款 + 下架 + 行业禁入” 的阶梯式处罚;开展 “儿童 APP 广告专项整治行动”,定期抽查各类儿童 APP,尤其是中小平台,确保监管无死角。4. 家长:主动开启 “儿童模式”,参与监督
家长作为儿童网络保护的 “最后一道防线”,也需主动行动:
给孩子使用的设备开启 “儿童模式”,并关闭 APP 的广告推送功能;定期检查孩子使用的 APP,若发现违规广告,及时向平台和监管部门举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告诉他们 “不随意点击陌生广告”。结语:别让孩子在数字丛林 “裸奔”
从宝宝巴士的低俗广告风波,到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监管漏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别平台的责任缺失,更是儿童数字保护体系的 “短板”。儿童是网络时代的 “原住民”,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尚未成熟,需要平台、监管、家长共同为他们搭建 “防护网”。
正如儿童教育专家所说:“儿童 APP 的价值,在于为孩子提供安全、有益的内容,而不是把孩子变成广告变现的‘工具’。” 希望这次风波能成为行业整改的 “催化剂”—— 让每一款儿童 APP 都真正做到 “为儿童着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数字世界里安全探索、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