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 | 奥黛丽·赫本之子肖恩:这场展览是赫本生命的延续
发布时间:2025-10-28 17:42:11 浏览量:2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新怡 蒋文俐
“我的母亲于1993年去世。就这样,我失去了她。”谈到母亲,奥黛丽·赫本长子肖恩·赫本·费雷尔的声音平静而深沉。“她是一位既能在公众眼光中取得成功,又能始终保持真我的人。她谦逊、美丽,是一位非常、非常特别的人。”
在《亲爱的奥黛丽·赫本》杭州大展现场,肖恩回忆起那些与母亲共度的日常片段:赫本接他放学、一起去城里买袜子和书、在出租车后座聊天说地;早晨起床赫本顶着“一头鸡窝”为他炒鸡蛋。“并非去迪士尼乐园或某个特别的活动,而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正是这些小事塑造了所有的印象,并伴随你一生。”
这些细微而真实的记忆,构成了《亲密的奥黛丽·赫本》展览的灵魂。这不是一场关于世界偶像的光环展示,而是一次走进赫本这位真实且传奇女性的“亲密之旅”。
《亲爱的奥黛丽·赫本》展览现场 蒋文俐/摄
肖恩·赫本·费雷尔接受潮新闻记者专访 蒋文俐/摄
这个展览
是她生命的延续
“举办这个展览,是我们延续她故事的一种方式。”肖恩说。
《亲密的奥黛丽·赫本》展览由肖恩发起,并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师乔瓦尼·切雷亚担纲策展,展览以“亲密之旅”为主要线索,希望突破公众偶像的符号,带观众走进一个更为立体、真实且亲密的赫本世界,关于爱、成长、坚韧与奉献的故事。
展览以12个章节按时间顺序展开,从赫本的家庭背景、战争童年、芭蕾梦、银幕辉煌,到成为母亲、最终投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慈善工作。“你仿佛穿越她的一生,无需刻意记忆所见,每一段经历都如浪潮般浸润你,让你越来越靠近她。我相信这个故事值得讲述,因为它是一个美丽的例证,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如何能够达到她那样的高度和成就。”肖恩说。
《亲爱的奥黛丽·赫本》展览现场 蒋文俐/摄
常常有人会问肖恩:奥黛丽·赫本真实的样子就如银幕中所展示的那样吗?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无法通过物品找到奥黛丽·赫本,”肖恩强调,“这不是关于物件的展览,而是一场关乎感受、感知与亲密联结的体验。”入口处的“黑暗隧道”被他视为一种心灵过渡的仪式,引导观众沉浸于赫本的精神世界。
在肖恩看来,这场展览实际上是一次对奥黛丽·赫本真实面貌的展示,“当你走过整个展览,就像看完一部电影,从而确认她真正的样子。”
未出版的原声带视频、原版照片电影海报、电影道具及服装、荣耀奖杯以及众多私人珍藏……在赫本的香水气息中,展览复刻赫本从小到大的生活场景,用经典电影原声与精心设计的光影,共同构建了一个可感知的时空。
展览中有一张在法国南部拍摄的照片,是肖恩最珍视的影像之一。那时他年纪尚小,正在拍摄《丽人行》的赫本俯身拥抱他,两人在镜头前笑得自然。
“我想这张照片充分说明了我们之间那种如朋友般的情谊。”他说,“我们无法选择父母,父母也无法选择孩子。但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彼此喜欢,关系融洽。”
从银幕到人间
奥黛丽·赫本在中国许下最重要的承诺
展览之中,有600多件展品迄今为止只在中国呈现:奥黛丽·赫本与梅尔·费雷尔的婚纱与对戒、71年前《罗马假日》中的原版Vespa摩托车、纪梵希为奥黛丽·赫本定制的“禁忌”香水原瓶、奥黛丽·赫本亲笔的信件与画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发的护照……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很多人爱上赫本,或许是因为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爱都播撒给了贫困地区的儿童。
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奥黛丽·赫本不知疲倦地奔走于非洲、亚洲和中美洲多个国家,为儿童们带来了援助和关心。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被赫本称为“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职业生涯”,起点来源于中国。
1987年10月,奥黛丽·赫本应堂兄李波德·奎尔斯·范·乌佛德(Leopold Quarles Van Ufford)的邀请,前往澳门参加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筹款的演唱会。活动结束后,从身边观察的孩子例子到对全世界孩子面临境遇的关注,赫本发自内心地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当时基金会的负责人詹姆斯·葛朗特(James Grant)看出了她内心的澎湃,邀请她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并提供一美元的象征酬劳。
“为了孩子,我做什么都愿意。”赫本表示。
“正因如此,我们将她的故事带回到中国,讲述给那些曾给予她这个机会的人们,是再合适不过的。”肖恩说。
美
来自内心
“作为赫本的追随者,我想把《亲密的奥黛丽·赫本》展推荐给更多人,大家可以用眼睛去捕捉、用耳朵去聆听、用内心去感受——感受赫本不仅是作为演员,更是作为女性所走过的一生。奥黛丽·赫本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在展览发布会上,演员江一燕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在她看来,赫本精神不仅是银幕上的浪漫纯真,更是拥抱贫困儿童时慈悲坚定的女性力量——源于共情与奉献,并升华为内外兼修的坚韧。
当被问及“赫本精神”时,肖恩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美完全源于内心。你需要通过教育、文化、与人交谈、接触不同的文化来丰富你的思想。这才会使你的内在变得美丽。如果你的内心是美丽的,你的面容也会如此。”
《亲爱的奥黛丽·赫本》展览现场 蒋文俐/摄
这句话,仿佛也是赫本一生的注脚。她从不是浮于表面的优雅,而是历经战火、婚姻起伏、事业转型后,依然保持善意与尊严的女性力量。
“哪怕我们只改变了一个人的想法,或只打开了一个人的眼界,这一切就已经是值得的。”肖恩说,“我本可以睡到日上三竿,无需为此操心。我早起并做所有这些事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她所代表的信息和榜样,值得被分享。”
而《亲爱的奥黛丽·赫本》杭州大展所传递的最核心的信息,或许正如肖恩分享的那般:“保持真我,做你自己,不要试图成为别人。”
